📝 用 AI 生成初稿,这几个设定不能瞎填
很多人用 AI 写东西,上来就扔个标题过去,结果 AI 给一堆废话。真不是 AI 不行,是你没把 “任务卡” 填明白。目标受众得写得像你邻居一样具体,比如 “30 岁左右的职场妈妈,每天晚上 8 点才有时间刷手机,想找点不费脑子又能提升效率的育儿小技巧”,别写 “年轻父母” 这种空话。AI 认细节,你给的画像越细,它输出的内容越能戳中痛点。
还有输出格式,别光说 “写一篇文章”。你要清单体就明确 “分 10 条,每条加个 emoji”,要故事型就要求 “开头设置一个冲突场景,中间穿插 3 个真实案例”。上次我让 AI 写减肥内容,指定 “每段不超过 3 行,结尾加个互动提问”,出来的东西直接能用,省了一半改稿时间。这就像点菜,你不说要微辣少蒜,厨师哪知道你的口味?
最后是 “参考风格”,直接甩一篇你觉得好的文章链接给 AI,让它 “模仿这篇的语气和结构,但换个主题重写”。比你说 “要幽默风趣” 管用十倍。我试过让 AI 模仿某头部母婴号的风格,连里面 “老母亲亲测” 这种口头禅都学来了,读者根本看不出是 AI 写的。
🔍 优化第一步:先把 AI 写的 “正确废话” 全删掉
AI 特别爱说正确的废话,比如 “坚持就是胜利”“选择很重要” 这种。这些话没错,但读者看了等于没看。你读第一遍的时候,拿个荧光笔把所有 “说了等于没说” 的句子标出来,直接删掉,别心疼。我上次改一篇职场文,删掉了近 20% 的这种句子,文章一下子紧凑了不少。
然后检查逻辑链条,AI 写东西经常跳步。比如写 “如何早起”,它可能先说 “定闹钟”,接着突然跳到 “早餐吃什么”,中间少了 “醒来后怎么不赖床” 的过渡。你得像串珠子一样,把每个观点之间的衔接补起来。可以在两段之间加一句 “那定好闹钟后,万一还是起不来怎么办?” 这种衔接句,让读者读着不费劲。
还要把专业词 “翻译” 成大白话。AI 有时候会掉书袋,写个护肤文冒出 “烟酰胺的烟酰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抑制作用”,你直接改成 “烟酰胺能帮皮肤变白” 就行。读者是来获取信息的,不是来参加学术考试的。我见过一篇讲理财的爆文,把 “复利效应” 说成 “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十年后可能吓你一跳”,转发量比用专业术语的版本高 3 倍。
✨ 打磨细节:让 AI 写的内容有 “人味儿” 的 3 个诀窍
加 “个人化细节” 是最容易出效果的。AI 写的案例都是 “某网友”“有位读者”,你把它改成 “我上周在小区超市碰到的王姐”“我闺蜜生完孩子后”,再添点具体场景,比如 “她当时手里还拎着刚买的尿不湿,头发乱糟糟的”,瞬间就真实了。读者信具体的人,不信模糊的案例。我改稿时,会故意加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瑕疵,比如 “这个方法我试了三次,前两次都忘了,第三次才坚持下来”,显得更像真人分享。
调整节奏很关键。AI 写东西容易一顺到底,读着累。你把长段落拆成短句,每 3 行左右换一行。在关键观点前加个 “重点来了”,在转折的地方插句 “你可能会说”。就像聊天时的停顿和插话,能让读者跟着你的节奏走。我有篇文章原本是一大段讲完,拆成短句后,完读率从 40% 涨到了 65%。别小看排版,手机屏幕就那么大,密密麻麻的谁有耐心看?
最后是 “留钩子”。在文章中间加个 “看到这里的朋友,先想想你有没有过这种情况”,结尾留个 “明天我会讲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记得来看”。AI 不会主动留钩子,这得靠人来加。读者都是 “追更” 体质,你给个盼头,他们才会惦记着你的内容。我做过测试,加了钩子的文章,第二天的回访率比没加的高 2 倍。
📊 拿数据当镜子,让 AI 跟着读者喜好改
发出去的文章别不管了,后台数据是最好的老师。打开你的公众号或头条后台,看 “用户停留时长”,哪一段停留时间特别短,说明那里写得有问题。比如第三段停留才 10 秒,你就让 AI“把第三段的案例换成更贴近生活的,比如上班族中午带饭的场景”。我上次一篇文章,中间有段讲理论的,停留时间只有 8 秒,让 AI 改成 “用打游戏来类比” 后,停留时间涨到了 25 秒。
还要看 “转发率”,转发高的段落往往是有 “社交货币” 的内容,比如 “实用清单”“反常识观点”。你把这些段落标出来,让 AI“在后续文章中多写类似的内容,比如再出一个‘办公室摸鱼也能提升效率的 5 个方法’”。有次我发现写 “婆婆帮忙带娃的 3 个相处技巧” 那段转发特别高,就让 AI 顺着这个方向写了篇 “和长辈育儿观念冲突时,怎么说对方才肯听”,直接成了爆款。
评论区更要盯紧,读者提的问题、骂的点,都是下次写作的素材。有人说 “这个方法不适合租房的人”,你就让 AI “补充一个租房也能用的简化版方法”。读者是最好的产品经理,他们的吐槽就是优化方向。我有篇讲收纳的文章,评论区全是 “小户型怎么办”,第二天就让 AI 加了小户型专属方案,阅读量直接翻倍。
🚫 这些坑我踩过,你就别再跳了
别让 AI 替你做 “价值判断”。上次有个同行用 AI 写教育类文章,里面说 “孩子不听话就该严厉批评”,结果被骂惨了。AI 没价值观,它只是整合信息。涉及到三观、安全、健康的内容,一定要自己再核对一遍。尤其是医疗、理财这些领域,宁愿少写一句,也别出错。我现在写这类内容,都会把 AI 写的每句话在百度上搜一遍,确保没毛病。
也别追求 “一次成型”。再厉害的 AI,写出来的东西也得改 3 遍以上。第一遍删废话,第二遍顺逻辑,第三遍加细节。我见过有人把 AI 初稿直接发出去,错字连篇不说,观点还前后矛盾,读者直接取关。就像做饭,AI 只是把菜切好了,炒的时候放多少盐,还得你自己尝。
最傻的是 “所有平台都发一样的内容”。小红书适合短段落加 emoji,知乎需要多讲道理摆数据,抖音得开头 3 秒抓眼球。你让 AI“针对小红书平台改写,每段加个 #话题标签”,再让它 “针对知乎平台补充 3 个数据来源”。同样的内容,换个包装效果天差地别。我同一篇文章,根据不同平台改了版本后,抖音的播放量是公众号的 5 倍。
AI 只是个工具,就像以前的钢笔、电脑。真正决定文章能不能爆的,是你有没有琢磨透读者想要什么,有没有耐心把内容磨得像鹅卵石一样光滑。你看那些爆款文,背后都是改了又改的细节。别指望 AI 能一步到位,它是你的助手,不是替身。把 AI 生成的内容当成一块璞玉,你花多少心思打磨,它就给你多少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