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自媒体的朋友,估计都遇到过这种情况:用 AI 写的文章,发布之后阅读量寥寥无几,甚至还会被平台提示 “内容低质”。你可能会纳闷,明明都是汉字组合,凭什么别人的能火,自己的就被限流?
其实答案很简单 ——原创度不够。现在各大平台的算法,早就不是几年前那种 “只要关键词堆得多就能有流量” 的时代了。尤其是 2023 年之后,百度、微信公众号、头条这些主流平台,都升级了内容识别系统,对 AI 生成内容的敏感度越来越高。
🕵️♂️ 平台算法是怎么盯上你的?3 个核心判断维度
平台判断一篇文章该不该被推荐,背后有一套复杂的逻辑。但对于 AI 生成的内容来说,有几个硬指标是绕不开的。
首先是内容重合度检测。AI 模型训练时用的是公开数据,这就导致不同人用同一个模型写类似主题,很容易出现高度相似的句子甚至段落。比如写 “夏季养生”,十篇 AI 文章里有八篇会提到 “多喝水、少熬夜”,连表述方式都大同小异。平台的爬虫一天要处理上亿条内容,这种重复率高的文章,一眼就会被标记成 “低质内容”。
然后是语义深度分析。真正的原创内容,会有明确的观点递进和独特视角。但很多 AI 生成的文章,看起来洋洋洒洒,实际上是在 “同义反复”。比如写 “职场沟通技巧”,AI 可能翻来覆去说 “要换位思考”,却举不出具体场景的例子,也没有结合实际工作的细节。这种缺乏深度的内容,用户停留时间短,平台自然不会给流量。
还有用户行为反馈。就算文章侥幸通过了初审,一旦发布后出现 “打开率低、读完率不足 30%、几乎没有点赞评论” 这些情况,平台就会迅速减少推荐。AI 写的文章如果没有经过深度加工,很容易出现 “开头吸引人,中间没营养” 的问题,用户划两下就走,数据一差,自然就被限流了。
🤖 你用 AI 写作时,可能踩了这 4 个坑
很多人觉得,用 AI 写文章就是 “输入关键词,生成后改几个字”。这种操作方式,不出问题才怪。
最常见的错误是直接套用模板。现在网上有很多 “AI 写作模板”,比如 “小红书爆款标题公式”“公众号开头金句库”。你以为用了这些能提高效率,殊不知用的人太多,早就成了平台的 “重点监控对象”。前阵子有个做美食号的朋友,用同一套模板写了 10 篇探店文,结果全被限流,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是缺乏 “个人化数据” 注入。AI 生成的内容是 “通用型” 的,而真正能火的文章,都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比如写 “育儿经验”,如果你只是让 AI 罗列 “宝宝辅食添加顺序”,肯定没人看。但如果你结合自己孩子过敏的经历,说说 “如何在避开过敏原的前提下搭配辅食”,再加上具体的食材用量和制作过程,原创度一下子就上来了。
还有人过度依赖 AI 的 “扩写功能”。比如把 “今天天气好” 扩写成 “今天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大地上,让人心情格外舒畅”。这种扩写看似增加了字数,实际上没有任何信息增量,反而会让文章显得臃肿。平台的算法对 “信息密度” 很敏感,这种凑字数的内容,很容易被判定为 “低质”。
最后是忽略 “事实核查”。AI 生成的内容里,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时间、数据甚至常识性问题。比如写 “历史事件”,AI 可能把 “五四运动” 的年份搞错;写 “健康知识”,可能推荐错误的用药剂量。这些错误一旦被平台检测到,不仅会限流,严重的还会封号。
✍️ 提升 AI 文章原创度的 5 个实操技巧
不是说用 AI 写作就一定会被限流,关键是要掌握 “AI 辅助创作” 的正确姿势。
第一步,先做 “人工脑暴” 再启动 AI。在让 AI 动笔之前,你自己先列一个详细的提纲,包括核心观点、案例来源、数据支撑、个人经历等。比如写 “副业赚钱”,你可以先确定 “从主业延伸副业的 3 个方向” 这个核心,然后想清楚每个方向要用什么案例(比如自己同事做设计副业的经历),需要哪些数据(比如某平台副业收入的平均水平)。把这些 “个人化信息” 喂给 AI,生成的内容才会有你的影子。
第二步,对 AI 输出做 “结构化改写”。AI 生成的段落,通常是 “总 - 分 - 总” 的刻板结构。你可以打乱顺序,比如把结论放在中间,或者用自己的话重新组织逻辑。比如 AI 写 “新媒体运营技巧” 时,可能会说 “标题要吸引人,内容要优质,排版要清晰”。你可以改成 “见过太多人写文章只盯着标题,其实排版乱了,读者一眼就划走 —— 我之前做公众号时,就因为忽略了段间距,导致读完率掉了 40%。所以比起标题,内容的‘易读性’可能更重要”。
第三步,加入 “时效性强的独家信息”。AI 的数据截止到某个时间点,而你可以补充最新的动态。比如写 “短视频趋势”,AI 可能会提到 “直播带货很火”,但你可以加上 “上个月某平台刚推出的‘短视频挂小程序’功能,我测试了一周,转化率比直播高 20%”。这种带时间、带个人体验的信息,原创度和稀缺性都很高。
第四步,用 “口语化改写” 打破 AI 腔调。AI 写的句子往往很规整,比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你可以改成 “说白了就是这么回事”“我总结了一下啊”。还可以故意加一些 “口头禅”,比如 “说实话”“你猜怎么着”,让文章读起来更像真人在说话。
第五步,做 “跨领域联想”。AI 的思维是 “垂直的”,而人的思维可以 “跨界”。比如写 “职场效率工具”,AI 可能只会介绍各种软件的功能。但你可以联想到 “学生时代用思维导图背单词的方法,其实在职场做项目规划时也能用”,这种跨场景的联想,是 AI 很难做到的,也能大大提升原创度。
📊 原创度检测工具怎么用才靠谱?
很多人写完文章,会用各种工具查原创度,但结果经常不准。这里面有门道。
首先要知道,平台的原创度判断和第三方工具不一样。第三方工具主要检测 “文字重合率”,而平台算法更看重 “语义原创性”。比如你把 “小明吃苹果” 改成 “苹果被小明吃了”,第三方工具可能认为原创度提高了,但平台会判定为 “同义句转换”,原创度其实没变化。
所以,不要迷信第三方工具的 “原创度分数”。更靠谱的做法是,用平台的 “原创保护” 功能做测试。比如微信公众号的 “原创声明”,如果你发布的文章能成功声明原创,说明至少达到了平台的基础要求。如果声明失败,系统会提示 “与 XX 文章相似”,你可以对照着修改。
另外,可以用 “反向检测” 的方法。把你写的文章片段,复制到百度或者搜狗里搜索,如果能找到大量相似内容,说明原创度不够。这时候就要重点修改这些段落,加入更多个人化的信息。
还有个小技巧,发布前先 “冷处理” 一天。写完之后不要马上发,放一天再读一遍。这时候你更容易发现哪些地方读起来像 “AI 写的”,哪些地方缺乏自己的观点。我试过很多次,这种方法比直接用工具检测更有效。
🚫 这些 “伪原创” 操作,现在已经行不通了
以前有人靠 “同义词替换”“段落打乱” 来应付原创检测,但现在这些方法早就失效了。
平台的算法已经能识别 “同义词替换” 的把戏。比如你把 “优秀” 改成 “出色”,把 “重要” 改成 “关键”,系统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刻意修改的。去年有个做科技号的团队,用软件批量做同义词替换,结果整个账号被封了,就是因为被判定为 “恶意伪原创”。
“拼凑多篇文章” 也不行。有些人为了省事,找几篇同主题的文章,各抄一段再打乱顺序。但现在的算法能检测 “语义连贯性”,这种拼凑出来的文章,逻辑往往不顺畅,很容易被识别。
还有 “用多语言翻译” 的方法,比如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翻译回中文。这种方法生成的句子往往不通顺,读起来很别扭。用户体验差,平台自然不会给流量。
💡 最后说句实在话
AI 写作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把 AI 当成了 “全自动工具”,还是 “辅助工具”。真正能在平台上获得流量的 AI 文章,都是 “AI 生成框架,人填充灵魂”。
原创度的核心,不是 “文字有没有重复”,而是 “有没有你独特的价值”—— 可能是一个别人没说过的观点,可能是一个只有你经历过的案例,可能是一个跨领域的联想。这些东西,AI 给不了你,只能靠自己去挖掘。
下次用 AI 写文章,不妨先问自己一句:“这篇文章里,有多少是只有我能写出来的?” 想清楚这个问题,可能比纠结 “用哪个 AI 工具” 更重要。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