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平台对于原创作品要求极高,简单的 AI 写作已经不能够通过原创检测,因此写作方法要全面升级,既要兼顾文章的吸引力、有流量属性,又要能够通过朱雀大模型平台的 Ai 味检测。AI 写作的版权归属问题一直是自媒体人关注的焦点,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以及自媒体人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 AI 写作版权归属的法律现状
在版权归属方面,国内外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存在差异。美国版权局明确表示,AI 自动生成的作品不受版权法保护。就像之前有作者用 Midjourney 生成的漫画插图,因为完全由 AI 完成,就没拿到版权。美国版权局觉得,AI 生成内容就跟用工具画画不一样,它没有人类的直接创作,所以不能算作品。而且,如果 AI 生成的内容模仿了他人的风格,比如用莎士比亚的语气写诗,还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再看看咱们国内的情况。虽然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 AIGC 的版权法规,但司法实践中已经有了一些案例。比如 2020 年深圳南山区法院审理的腾讯公司诉上海盈某科技有限公司案,法院就承认人类主导的 AI 生成内容可以受保护。还有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的 “AI 文生图” 著作权案件,也认定具备独创性的 AI 生成图片属于作品。这说明,在国内,只要 AI 生成内容体现了人类的智力创作投入,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作品并受到保护。
不过,法律界对于 AI 创作的法律性质和边界还存在不同声音。有观点认为,AI 生成内容缺乏人类直接创作行为,不构成作品;但也有观点觉得,用户通过指令选择、参数调整等投入独创性智力活动,生成内容可能被认定为人类主导的智力成果。所以,AI 写作的版权归属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 自媒体人使用 AI 写作的风险
对于自媒体人来说,使用 AI 写作虽然能提高效率,但也存在不少风险。其中最大的风险就是版权侵权。如果直接采纳 AI 生成的文本,或者汲取其中的 “表达”,而不是 “思想”,就很可能构成侵权。比如有些自媒体人用 AI 批量生成小说,结果因为情节重复、缺乏独创性,被认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
还有一种情况是 “洗稿”。现在有些公司利用 AI 技术对他人的文章进行抄袭、改写、删减、拼凑,变成伪原创内容。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原作者的版权,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比如湖南长沙的一家传媒公司,就因为用 AI 生成虚假新闻博流量,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的处罚。
另外,AI 生成内容的独创性也存在不确定性。虽然有些案例认定 AI 生成内容具备独创性,但不同法院的判断标准可能不同。如果自媒体人使用的 AI 生成内容被认定为不具备独创性,那么就无法获得版权保护。而且,如果 AI 生成内容涉及到他人的知识产权,比如使用了未经授权的图片、音乐等,也会带来侵权风险。
🛡️ 自媒体人保护权益的方法
既然使用 AI 写作存在这么多风险,那自媒体人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方法。
1. 坚持深度二次创作
李明是一位兼职编剧,他给自己立了一条原则:“AI 可以用来构建骨架,但血肉必须由人来填充。” 他利用 AI 生成逻辑框架,亲自撰写和修改所有关键的对白和情感戏,用人的不完美、矛盾和独特性去覆盖 AI 的 “正确性”。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深度二次创作方法。
自媒体人在使用 AI 写作时,也应该像李明一样,将 AI 定位成一个辅助思考的 “顾问”,而不是一个代笔写作的 “枪手”。要对 AI 生成的内容进行深度重写和再创作,确保最终的作品体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同时,要严禁直接采纳 AI 生成的文本,只汲取其中的 “思想”,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 “表达”。
2. 合理使用合同约定
在使用 AI 写作工具时,自媒体人要仔细阅读用户服务协议,了解其中关于版权归属的条款。比如 ChatGPT 的协议就规定,用户拥有输出内容的所有权;而国内的一些模型企业,如 “文心一言”,则规定服务中提供的内容知识产权属于服务提供者所有。
如果自媒体人对版权归属有特殊要求,可以与 AI 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比如约定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自媒体人所有,或者规定在使用 AI 生成内容时需要注明出处等。这样可以避免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版权纠纷。
3. 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版权保护
现在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帮助自媒体人保护版权。比如区块链存证,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作者姓名、登记时间、作品名称等信息生成唯一对应的数字指纹 DNA 存于区块链上,实现链上信息可追溯且无法篡改。还有数字水印技术,可以在图片、视频上打上 “暗水印”,人眼看不见,但通过专利算法可以快速检测到,从而解决版权保护中的取证难等问题。
腾讯安全的版权监测技术就用到了机器学习、OCR 识别、视频数字指纹、音频频谱识别、文本相似度对比等,能够快速发现侵权行为。人民网与微众银行共同推出的 “人民版权” 平台,也可以实现数字版权确权、监测、侵权取证、诉讼的全流程线上化和自动化。
4. 加强版权意识和法律学习
自媒体人要不断加强版权意识,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对生成内容进行显著标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强调了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自媒体人还要关注司法实践的最新动态,了解法院对于 AI 写作版权归属的判断标准。比如,近期的判决表明,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独创性的认定标准会逐渐严格,需要创作者对创作行为有足够的控制力,且提供充分的创作投入的证据,才能够获得相应的著作权保护。
5. 及时维权
如果发现自己的版权受到侵犯,自媒体人要及时采取措施维权。首先要收集证据,包括侵权内容、侵权时间、侵权平台等信息。然后可以向侵权平台投诉,要求删除侵权内容。如果侵权行为比较严重,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要求侵权方赔偿损失。
在维权过程中,自媒体人可以借助专业的法律机构和版权保护平台的力量。比如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就可以为创作者提供版权保护和维权服务。同时,自媒体人也要注意保留维权过程中的相关证据,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提供有力的支持。
🌟 案例分析
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实际案例,看看自媒体人是如何保护自己权益的。
案例一:李明的规避原则
李明是一位兼职编剧,他在使用 AI 写作时,严格遵循严禁直接采纳文本、汲取 “思想” 而非 “表达”、坚持深度的二次创作的规避原则。他利用 AI 生成逻辑框架,亲自撰写和修改所有关键的对白和情感戏,确保作品体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通过这种方式,李明成功规避了版权侵权风险,并且他的作品也受到了市场的认可。
案例二:罗某维权案
公众号运营者罗某发现,其花费数月创作的 37 篇原创文章竟一字不差出现在某小红书账号中。经查证,该账号实际使用者何某在未取得授权的情况下,将文章全文搬运至自己平台。罗某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法院最终判决何某赔偿 7000 元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只要自媒体人积极维权,就能保护自己的版权。
案例三:徐某等人非法经营案
徐某等人利用 AI 软件对他人的文章进行洗稿,生成伪原创内容,并通过网络有偿提供发布。最终,检察机关以非法经营罪对徐某等三人提起公诉。这个案例提醒自媒体人,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任何侵犯版权的行为都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
🔚 总结
AI 写作的版权归属问题虽然复杂,但自媒体人只要坚持深度二次创作、合理使用合同约定、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版权保护、加强版权意识和法律学习,并及时维权,就能够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希望大家在使用 AI 写作时,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版权,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创作环境。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