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说 AI 写的东西为啥总差点 “人味儿”

p3-flow-imagex-sign.byteimg.com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打开很多文章,一眼就能看出是 AI 写的?不是说写得不好,就是感觉像隔着一层玻璃说话,没那么亲。
AI 生成的内容,大多是基于海量数据拼接出来的。它能把知识点说得明明白白,但缺了点 “意外感”。人写东西的时候,可能突然想到个小故事插进去,可能因为某个词突然跑偏到别的话题,这些 “不完美” 反而让文字活起来。AI 不会,它永远按最 “正确” 的逻辑走,工整得像打印出来的说明书。
还有个问题是情感表达。AI 能识别 “开心”“难过” 这些词,但它不懂真正的情绪流动。你让它写一段感动的场景,它可能堆砌一堆形容词,可读起来就是没感觉。人不一样,难过的时候可能会说 “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而不是干巴巴地说 “情绪低落,泪流满面”。
最明显的是细节颗粒度不够。比如写吃火锅,AI 可能会说 “火锅很美味,食材丰富”。但人会写 “毛肚在红汤里七上八下,捞起来挂着红油,咬下去咯吱响,辣得舌头直伸还想再来一片”。这些具体的感受,AI 很难凭空捏造出来。
🧠 原创度低的根源在哪?
很多人以为 AI 写的东西原创度低,就是因为重复率高。其实不止这样。核心问题是缺乏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过程。
AI 生成内容就像拼乐高,用已有的模块组合。它不会质疑信息,不会有自己的观点,更不会有 “灵光一闪” 的想法。比如写一篇关于 “早起好处” 的文章,十篇 AI 文可能都在说 “提高效率”“身体健康”,但人可能会写 “早起时看到的晨雾特别美,这种安静的时刻让一天都很治愈”—— 这是只有个体才有的体验。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AI 不懂 “留白”。人写东西会故意留一些空间让读者联想,比如 “那天他走了,没回头”,背后的情绪让读者自己品。但 AI 会把所有可能的意思都说透,生怕别人不明白,反而少了韵味。
另外,语言习惯太统一。AI 有固定的句式偏好,比如喜欢用 “首先... 其次... 最后...”,或者 “综上所述” 这类总结性词语。但人说话哪有这么规整?有时候突然蹦出一句无关的话,反而更真实。
💡 给 AI 内容 “注入灵魂” 的实用技巧
先解构,再重组。拿到 AI 生成的初稿,别直接改,先拆成一个个小部分。比如一篇书评,把 “情节介绍”“人物分析”“个人感受” 分开。然后抛开 AI 的结构,按自己的逻辑重新拼起来。比如先写自己读这本书时的某个难忘瞬间,再扯到人物,最后才说情节 —— 这更像人聊天的顺序。
加 “废话”。这里的废话不是真没用,是那些看似多余的细节。比如写旅游攻略,AI 会说 “景点 A 很好玩,建议去”。你可以加一句 “那天去的时候刚好下雨,躲在屋檐下看别人打伞,反而觉得比晴天有意思”。这些和 “攻略” 无关的细节,恰恰是人味的关键。
用自己的 “口头禅”。每个人说话都有固定的词汇,比如有人爱说 “说实话啊”“你知道吗”,有人喜欢用 “大概”“可能” 这类模糊的词。把这些词自然地塞进 AI 内容里。比如 AI 写 “这款产品很好用”,你改成 “说实话啊,这款产品用着是真不错”,一下子就亲切了。
故意犯错(轻微的)。人写东西难免有错别字或者不通顺的地方,比如 “这个事吧,我也说不太清,反正就是那种感觉”。适当保留一点这种 “不完美”,比如把 “的地得” 偶尔用混(别太明显),或者句子有点啰嗦,反而更像人手写的。但别太过分,影响阅读就不好了。
带入具体场景。AI 说 “咖啡很好喝”,太笼统。你可以写 “加班到半夜,冲了杯速溶咖啡,糖放多了有点腻,但暖乎乎的喝下去,脑子好像清醒点了”。给描述加个具体的时间、地点、状态,让读者能代入进去。
🔍 避开这些 “伪原创” 坑
别以为换几个同义词就叫原创。AI 写 “美丽”,你改成 “漂亮”,这没用。搜索引擎能识别这种小把戏,读者也能感觉到生硬。真正的改写是换角度,比如 AI 说 “风景美丽”,你写成 “走在路上总忍不住回头,明明看过很多次,还是觉得看不够”。
别过度追求 “高级词”。有人觉得把 AI 的大白话换成专业术语会显得更原创,其实反而离 “人味” 更远。普通人说话哪会天天用 “赋能”“闭环”“迭代” 这些词?能用 “有用” 就别说 “赋能”,能用 “循环起来” 就别说 “闭环”。
别害怕观点冲突。AI 写东西喜欢求稳,避免极端观点。但人就是有偏见的,有矛盾的。比如写 “减肥方法”,AI 会说 “每种方法都有道理,适合自己就好”。你可以说 “虽然很多人说节食没用,但我试过确实瘦了,就是反弹太快,现在觉得还是运动靠谱 —— 可能我毅力不行吧”。承认自己的局限和矛盾,反而更可信。
别忽视 “语气” 调整。AI 的语气通常是中立的,但人说话总有情绪。同样一句话,加个语气词感觉就完全不同。比如 “这件事办不成”,改成 “这件事啊,估计悬”,带点无奈;改成 “这件事办不成?不可能吧”,带点质疑。根据内容调整语气,能让文字 “活” 起来。
📝 实战案例:从 AI 稿到 “人肉稿” 的转变
拿一篇 AI 生成的 “早餐推荐” 为例。AI 原文:“早餐很重要,建议吃鸡蛋、牛奶等营养丰富的食物。鸡蛋富含蛋白质,牛奶含钙量高,适合早餐食用。”
第一步拆解:核心信息是 “早餐要吃鸡蛋牛奶,因为有营养”。
第二步重构:“我以前早上总爱睡懒觉,随便啃个面包就出门,结果到上午十点就饿得发慌。后来试着煮个鸡蛋,再热盒牛奶,别说,还真顶用。那个鸡蛋啊,得煮到八分熟,蛋黄有点流心的那种,蘸点酱油吃,比全熟的香多了。牛奶嘛,常温的就行,热过反而觉得腻。”
对比一下:保留了核心信息,但加了个人经历(睡懒觉、饿肚子),加了具体细节(八分熟鸡蛋、蘸酱油),用了自己的语气(“别说”“嘛”)。这就是从 AI 味到人情味的转变。
再看一个例子,AI 写 “读书的好处”:“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还能提升个人修养。通过阅读,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改写后:“我其实以前不爱看书,觉得不如刷视频有意思。直到有次生病住院,实在无聊翻了本老书,讲的是几十年前的事。看着看着突然想,原来那时候的人是这么生活的啊,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从那以后就偶尔看看,也说不上提升啥修养,就是觉得知道了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挺有意思的。”
这里故意弱化了 “好处”,强调了个人转变过程,加了具体场景(生病住院),甚至承认自己 “以前不爱看书”—— 这些都是 AI 不会写的内容。
📌 最后想说的话
让 AI 内容更像人写的,本质不是 “模仿”,而是 “代入”。把自己的经历、偏见、小习惯都揉进去,让文字成为你的 “代言人”。
别追求完美,人本来就不完美。那些有点啰嗦、有点矛盾、有点小错误的文字,反而更能打动人。毕竟,读者想看的不是一篇 “正确的文章”,而是一个 “真实的人” 在说话。
试着从今天开始,拿一篇 AI 稿,按上面的方法改改看。改完读一遍,要是觉得 “这话说的真像我自己”,那就成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