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做自媒体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能稳定写出 10W + 的却没几个。普通人想靠自媒体变现,往往卡在 “写不出来”“写出来没人看” 这两个坎上。不过这两年 AI 工具的爆发,其实已经悄悄改变了这个局面 —— 只要用对方法,AI 完全能成为普通人的 “创作外挂”,甚至帮你摸到 10W + 的门槛。
📌 AI 先解决 “能写出来” 的核心痛点
普通人做自媒体,最开始卡壳的往往不是 “写得好不好”,而是 “根本写不出来”。这背后有三个核心痛点,AI 刚好能精准打击。
第一个是选题难。对着屏幕想半天,要么觉得 “这个别人写过了”,要么担心 “写这个没人看”。现在用 AI 工具比如朱雀 AI 的 “热点选题库”,直接能看到各大平台近 7 天的爆款关键词、用户搜索量变化,甚至能根据你的领域(比如职场、育儿、美食)推荐 “既有热度又没被写烂” 的细分角度。比如你做职场号,AI 可能会告诉你 “‘00 后拒绝团建’最近搜索量涨了 200%,但没人从‘领导如何调整团建形式’这个角度写”,相当于直接把选题喂到你嘴边。
第二个是内容生产慢。很多人写一篇 500 字的文章要花 3 小时,光开头就改 10 遍。AI 的 “初稿生成” 功能能把这个时间压缩到 10 分钟以内。你只需要输入核心观点,比如 “夏天减脂别只吃沙拉,这 3 种家常菜更管用”,AI 就能自动补充食材做法、热量数据、搭配理由,甚至帮你加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比如 “我上周试了三天,掉秤 2 斤还不饿”。你要做的不是从零开始写,而是在 AI 初稿上改细节,效率至少提 3 倍。
第三个是不懂优化。写完发出去没流量,不知道问题出在标题还是内容。现在 AI 能直接分析你的文章:标题里有没有 “冲突词”(比如 “月薪 3 千和 3 万的区别”)、开头有没有 “钩子”(比如 “我闺蜜用这个方法,3 个月还清 5 万债”)、段落是不是太长(手机阅读最佳段落是 3 行以内)。比如朱雀 AI 的 “爆款优化” 功能,会直接标红需要改的句子,甚至给出修改建议,相当于请了个免费的运营老师。
🛠️ 3 步实操:从 “AI 初稿” 到 “能发的成品”
光知道 AI 有用还不够,得有固定流程。我见过很多人用 AI 写文章,要么全靠 AI 生成直接发(结果内容像流水账),要么完全不敢用(还是自己硬写)。其实正确的做法是 “AI 搭框架 + 人工填细节”,分三步就能落地。
第一步是给 AI “精准指令”。别直接让 AI “写一篇关于育儿的文章”,这太笼统了。要像给助理布置任务一样说清楚:目标用户(比如 “3 岁孩子的妈妈”)、核心需求(“想知道怎么让孩子主动吃饭”)、表达风格(“像和闺蜜聊天,带点小吐槽”)。比如指令可以是 “给 3 岁孩子的妈妈写篇文,讲‘不用追着喂饭’的 3 个小技巧,开头可以说‘我家娃以前一顿饭吃 1 小时,现在自己端碗扒拉’,要接地气”。指令越具体,AI 写出来的内容越贴近你的需求。
第二步是 “人工补细节”。AI 能写框架,但缺 “个人化细节”—— 这恰恰是读者觉得 “真实” 的关键。比如 AI 写 “减脂要多喝水”,你可以加上自己的经历:“我之前嫌白开水没味,就泡了柠檬片,每天能多喝 2 杯,现在肚子都没那么胀了”;AI 写 “职场沟通要及时反馈”,你可以加个小事例:“上周我同事交方案没说截止时间,我直接问‘你希望明天中午前给你反馈,还是下午?’,他说终于有人懂他了”。这些细节不用多,每篇加 2-3 处,文章就会从 “AI 味” 变成 “真人分享”。
第三步是 “用 AI 做最后检查”。写完后别着急发,让 AI 再帮你过一遍。重点看三个地方:标题有没有 “记忆点”(比如 “我试过 10 种减脂餐,发现最管用的是这招” 比 “减脂餐推荐” 好)、开头有没有 “让读者觉得和自己有关”(比如 “如果你家孩子也爱吃零食不爱吃饭” 比 “很多孩子都有吃饭问题” 好)、结尾有没有 “引导互动”(比如 “你家娃吃饭有什么难题?评论区聊聊” 比 “希望对你有帮助” 好)。朱雀 AI 有个 “流量评分” 功能,能直接给文章打分,低于 80 分的话按提示改,至少能避免 “发出去没人看” 的坑。
🔥 AI 助力 10W + 的 3 个 “反常识” 技巧
光 “能写出来” 还不够,要出爆款,得知道 AI 能帮你做哪些 “普通人想不到” 的事。这三个技巧我自己试过,确实能提高爆款概率。
第一个是 “用 AI 追热点,但不蹭热点本身”。很多人看到热点就直接写,比如 “某明星离婚”,结果要么被限流,要么写不过大 V。其实可以用 AI 分析热点背后的 “用户情绪”,再结合自己的领域写。比如 “某明星离婚” 热度高,AI 会告诉你用户讨论最多的是 “婚姻里的沟通问题”,如果你做情感号,就可以写 “不管嫁不嫁明星,这 3 个沟通习惯能让婚姻少吵架”;如果做职场号,甚至能写 “像经营婚姻一样和同事沟通,矛盾会少 80%”。这样既借了热点的流量,又避开了竞争,还不会偏离自己的领域。
第二个是 “让 AI 模仿你的风格,形成人设”。读者关注你,不是因为你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 “你像他们身边的某个人”。比如你说话爱带 “我跟你说”,就让 AI 在生成内容时多带这个词;你经常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就让 AI 在写方法前加一句 “我之前试过 XX,结果踩了坑”。朱雀 AI 有 “风格训练” 功能,你上传 3 篇自己写的文章,AI 就能模仿你的语气,之后生成的内容就像你自己写的一样。时间长了,读者看到开头就知道 “这是 XX 写的”,信任感自然就来了。
第三个是 “用 AI 做‘小范围测试’”。别写完就直接发大号,先用小号发 2-3 个不同标题的版本,让 AI 分析数据。比如同一篇文章,发 “3 个方法让孩子主动吃饭” 和 “我家娃从追着喂到自己吃,就靠这 3 招”,AI 能帮你看哪个标题的打开率高、哪个段落的停留时间长。然后把表现好的版本优化后再发大号,相当于提前 “排雷”。我有个做美食号的朋友,用这个方法,爆款率从 10% 提到了 30%。
⚠️ 这些坑别踩!AI 不是 “万能药”
虽然 AI 能帮大忙,但用不对反而会帮倒忙。这几个坑我见过太多人踩,一定要避开。
别让 AI 写 “专业度高” 的内容。比如医疗、法律这些领域,AI 可能会出错,比如把 “风寒感冒” 的症状写错,一旦误导读者,后果很严重。如果非要写,必须自己找专业资料核对,或者在文末加一句 “具体请咨询专业人士”。
别完全依赖 AI 的 “数据推荐”。AI 说某个选题热度高,但可能已经过了 “爆发期”。比如 AI 告诉你 “某部电影刚上映,讨论度高”,但等你写完发出去,电影热度可能已经降了。最好是 AI 推荐后,自己去看看平台的实时热搜,确认热度还在上升再写。
别忽略 “人工排版”。AI 生成的内容段落可能很长,手机上看起来费劲。发之前一定要自己调排版:每段不超过 3 行,重点句子单独成行,加一些表情符号(比如✅、❌)分隔。读者看着舒服,才愿意往下滑。
💡 真实案例:她用 AI 从 “月更 3 篇” 到 “周更 10 篇”,还出了 2 个 10W+
最后说个身边的例子吧。我一个朋友小林,之前做职场号,因为要带娃,一个月最多写 3 篇,粉丝涨得很慢。去年开始用 AI,现在每周能写 10 篇,还出了 2 个 10W+。
她的方法很简单:每天花 20 分钟用 AI 找选题,确定后让 AI 生成初稿,然后加自己的职场经历(比如 “我之前在国企,领导就喜欢这样的汇报方式”),最后用 AI 优化标题和排版。她说最难的不是用工具,而是 “放下‘必须自己写才叫原创’的执念”。现在她的粉丝从 5 千涨到了 5 万,还接了广告,每个月能多赚 3 千多。
其实 AI 就像当年的 “word”,刚开始有人觉得 “用 word 写的不算写作”,但后来大家都离不开。现在的 AI 工具也是这样 —— 它不会取代能写的人,但会让 “想写却写不出来” 的普通人,有机会靠内容赚到钱。
关键不是纠结 “该不该用 AI”,而是现在就找一个工具(比如朱雀 AI),试着写第一篇。说不定下一个 10W+,就从这篇开始。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