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3 月,我还在电子厂做质检员,月薪 4800。每天下班累得只想瘫着,刷头条时总看到别人晒收益截图,心里不是滋味。那时候从没想过,一年后的今天,我能靠头条号月入 2 万 +,单篇文章最高 127 万阅读。这一切的转折点,是我撞见了 AI 写作这回事。
📱 月薪 4800 的质检员,为何敢辞掉工作?
在车间流水线上待了三年,每天重复检查电路板的焊点。手指被静电环勒出红印,夜班时困得撞在机器上。最难受的是,看着同村发小靠自媒体买车买房,自己却连给孩子报兴趣班都要犹豫。
第一次接触头条号是 2023 年夏天。下班躲在宿舍写了篇《电子厂夜班生存指南》,发布后第二天一看,27 个阅读,3 条评论都是骂小编瞎编。那时候连标题都不会起,正文全是流水账,更别说什么垂直度、标签这些门道。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去年春节。亲戚聚会时,表妹说她用 AI 写文案,小红书账号三个月涨了 5 万粉。我当时以为是骗子,回家偷偷搜 “AI 写作”,跳出一堆工具 —— 朱雀、文心一言、ChatGPT...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注册了朱雀 AI 的免费账号。
第一个用 AI 生成的内容是篇家居清洁技巧。输入 “3 个卫生间死角清洁妙招”,机器 10 秒就吐出 500 字。我改了改开头,加上自己租房时的经历,发布到头条。第三天打开后台,竟然有 1200 多阅读,还赚了 1.78 元。
那 1 块 7 毛 8 比车间奖金还让我激动。盯着屏幕看了半小时,突然冒出念头:要不试试专职做这个?
🔍 被骂 “机器狗” 的三个月,我踩透了 AI 写作的坑
辞掉工作那天,车间主任冷笑说 “你要是能靠写东西吃饭,我把机器吃了”。现在想想,他说的也不是没道理 —— 头两个月,我确实差点饿死。
刚开始完全依赖 AI。每天让机器生成 5 篇情感文,改改标题就发。结果呢?最高阅读没超过 300,粉丝涨了 27 个,其中 20 个是亲戚。更惨的是收到头条的警告,说内容 “缺乏原创性”,推荐量直接砍半。
有次发了篇《婚姻里最可怕的是这三件事》,被网友骂惨了。有人评论 “一看就是机器写的,毫无感情”,还有人说 “这种垃圾文也能过审?” 那天盯着屏幕,手指悬在删除键上半天,差点就放弃了。
后来才明白,AI 只是工具,不是脑子。我开始研究那些爆款文章,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点:用 AI 搭框架,用人填血肉。比如写职场文,我会让机器列出 “新人避坑 3 个要点”,但每个要点都要加上自己在电子厂的真实经历。
朱雀 AI 有个 “风格迁移” 功能帮了大忙。把我写的段落喂进去,机器就能模仿我的语气。慢慢的,文章里 “机器味” 淡了,有读者说 “作者是不是也在工厂待过?写的太真实了”。
那时候每天只睡 5 小时。早上 6 点起来看热搜,7 点用 AI 出初稿,上午改稿发布,下午分析数据,晚上再研究同行的爆款。最累的时候,坐在电脑前突然就睡着了,醒来时屏幕还亮着,嘴角全是口水。
💡 开窍的瞬间:普通人用 AI 写作,得抓住 “信息差”
转折点出现在去年 6 月。那天刷到条新闻,说 “小区充电桩起火” 事件频发。我灵机一动,让 AI 生成 “电动车充电 5 大安全规范”,然后翻出之前在车间做设备维护的笔记,补充了 “电池检测的 3 个小技巧”—— 这些都是工厂里老师傅教的,网上很少有人提到。
文章发布后,阅读量像坐火箭一样涨。中午 12 点破万,下午 3 点到 5 万,晚上 10 点竟然冲到 17 万。后台消息 99+,全是问 “怎么判断电池该换了”“充电桩怎么选才安全”。
那篇文章赚了 217 块,更重要的是让我摸到了门道:普通人用 AI 写作,优势不在文笔,而在你独有的经历和信息。AI 能写出通用知识,但写不出你在电子厂学到的设备维护技巧,写不出你摆摊时遇到的奇葩顾客,这些才是读者真正想看的。
从那以后,我建立了 “AI + 经验” 的写作公式。写美食就加自己摆摊卖小吃的秘方,写育儿就结合老婆带孩子的趣事,连写家电测评都扯上车间里的质检标准。
有次写《100 元搞定出租屋改造》,AI 给的方案太理想化。我把自己花 80 块钱用纸箱做收纳架的经历加进去,配上实拍图,结果阅读破了 50 万。很多人评论 “比那些大 V 说的实在多了”。
这时候才明白,AI 就像车间里的机器,有人用它做出精品,有人只会出残次品。关键不在机器,在怎么用机器的人。
📈 从月入 300 到日赚 800,我总结出 AI 写作的 “黄金法则”
现在我的头条号 “厂里出来的小李” 有 3.2 万粉丝,上个月收益 6 万 7。很多人问秘诀,其实就三条,都是用血泪换来的:
第一,让 AI 做苦力,人做脑力。每天花 20 分钟给 AI 喂关键词,比如 “夏天省电 3 个误区”“快递单信息怎么处理最安全”,让机器先出框架。然后我负责加细节 —— 自己的经历、采访来的故事、查证的数据。头条的算法很聪明,能识别出哪些是 “有温度的内容”。
第二,死磕垂直领域。之前啥都写,情感、职场、美食乱炖。后来专注 “生活实用技巧”,尤其是结合工厂经验的内容。比如《用车间除锈剂清洁锅底,效果比钢丝球强 10 倍》这种,既有新意又实用,头条很给推荐。
第三,学会 “反 AI” 操作。机器爱用长句,我就多拆短句;机器爱说套话,我就加口语词。比如机器写 “冬季取暖需注意安全”,我改成 “天冷了用小太阳的朋友注意 —— 我隔壁大爷就因为这事儿差点把家烧了”。读者更喜欢听人说话,不是听机器念经。
还有个小技巧:每天花 1 小时 “喂料”。把看到的新闻、身边的事记在备忘录,这些都是 AI 写不出来的素材。上周小区物业乱收费,我用 AI 写了篇《投诉物业的 3 个正确姿势》,结合自己维权的经历,阅读直接破百万,还被本地媒体转载了。
现在每天工作 6 小时,比在车间轻松多了。最爽的是上个月,儿子学校要交亲子活动照片,我能准时参加。以前在工厂,他家长会我一次都没去过。
🚀 给普通人的真心话:AI 时代,笨办法反而最管用
前几天整理后台,发现从第一篇文章到现在,一共发布了 427 篇,其中 17 篇阅读过 10 万。很多人羡慕说 “你运气真好”,但他们没看到那些被删掉的 200 多篇废稿,没看到我对着屏幕发呆的无数个夜晚。
有个粉丝私信说自己也想做 AI 写作,问我该买哪个工具。我的建议是:先别买会员,用免费版试试。关键不是工具多贵,是你有没有东西可写。如果你啥经历都没有,机器再厉害也救不了你。
还有人问 “现在入行晚不晚”。我觉得永远不晚,但别想着走捷径。头条上那些真正能赚到钱的,都是把 AI 当助手,而不是当爹妈的人。就像车间里,同样的机器,有人做出一等品,有人只能做残次品。
昨天车间的老同事突然加我微信,说主任在会上拿我当例子,劝年轻人多学点新东西。看着消息我笑了,不是因为扬眉吐气,是突然明白:AI 再厉害,也代替不了人的经历和思考。它能帮你把故事写出来,但不能帮你活出来。
如果你也想试试,记住我这句话:用机器的效率,加上人的温度,这才是普通人逆袭的真正密码。
现在每天早上,我还是会点开朱雀 AI 的界面。但不再是让它替我写,而是和它一起 —— 它搭骨架,我填血肉,一起把那些普通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