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AI 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但打开十个页面,内容长得像亲兄弟 —— 观点差不多,例子就那几个,连开头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都一模一样。这就是典型的同质化,读者看两眼就划走,更别说成爆款了。
其实 AI 只是个工具,能不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关键还在怎么用。下面这些思路,都是实战中摸出来的门道,照着做,至少能让你的内容在同类里跳出来。
🎯 先给 AI 画个 “紧箍咒”—— 精准指令是差异化的起点
很多人用 AI 就输在第一步:指令太笼统。比如写育儿文章,只说 “写一篇关于孩子挑食的文章”,AI 只能给你放之四海皆准的套话。但你要是说 “给 3 岁孩子的妈妈写篇文,重点讲如何用游戏化方式让挑食的孩子吃蔬菜,必须包含 2 个具体的家庭小游戏,语气要像闺蜜聊天”,出来的内容立马就有了魂。
精准指令要包含三个要素:人群画像、核心冲突、表达风格。人群画像越细越好,不只是年龄性别,还要想他们的身份标签(比如 “一线城市刚入职的护士” 比 “年轻人” 强);核心冲突得具体,是 “加班没时间做饭” 还是 “做饭难吃被孩子嫌弃”,差别很大;表达风格直接定调,是 “吐槽式” 还是 “干货清单”,甚至可以指定参考某个博主的语气。
试过一次写职场文,一开始让 AI “写如何和难搞的领导沟通”,结果全是 “保持尊重”“及时汇报” 这类正确的废话。后来改成 “给互联网公司的运营岗写,重点讲面对总改需求的领导,怎么用数据报表怼回去又不得罪人,要带点自嘲的幽默感”,出来的内容里有 “上周三改的需求,我连夜做了三个版本,领导说还是第一版好 —— 建议把这句话设成手机铃声” 这种句子,读者评论说 “这不就是我本人吗”。
🔍 带着 “显微镜” 找素材 —— 小众信息是差异化的护城河
AI 的数据库再大,也偏爱大众熟知的例子。写职场压力就提 “996”,写副业就说 “摆地摊”,读者早就看腻了。想让内容新鲜,就得自己给 AI 喂 “小众料”。
这些小众素材从哪来?不是让你去翻学术论文,而是关注垂直社群和生活细节。比如写美妆文,别总说 “大牌平替”,去豆瓣 “成分党小组” 看看,里面有人扒小众国货的专利成分;写理财文,别只讲 “基金定投”,去小区业主群里问问,有宝妈靠 “二手绘本循环租赁” 每月赚两千,这种例子比干巴巴的理论鲜活多了。
我上次写 “中年人的职场危机”,AI 给的例子全是 “被裁员”“转行难”。后来我加了个细节:“我们小区门口的保安大叔,以前是设计院的工程师,现在值夜班时还在画 CAD 接私活,他说‘手生了,但饭不能断’”。这个例子是在小区群里看到的,加进去之后,评论区炸了,好多人说 “这才是真实的中年”。
还有个小技巧,用 AI 生成初稿后,把里面所有你在其他文章里见过三次以上的例子标出来,一个个换成你收集的小众素材。替换率超过 30%,内容的独特感就会明显提升。
✂️ 对 AI 说 “不” 的能力 —— 二次加工决定内容的 “人味儿”
AI 写的东西,优点是流畅,缺点是太 “顺” 了,顺到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 “毛刺感”。但读者喜欢的往往是那些带点 “不完美” 的真实感 —— 比如突然插入一句吐槽,或者在严肃的分析里加个生活化的比喻。
二次加工要做三件事:拆结构、加私货、改语气。拆结构就是把 AI 写的 “总分总” 打散,比如在某个观点后面突然插入一个反问,“你可能会说这太理想化了,但我见过一个快递员就是这么干的”;加私货不是加广告,而是加你的个人经历,“我去年试了这个方法,结果第三个月就……”,哪怕是失败经历,也比纯理论可信;改语气更简单,把 AI 写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 改成 “说白了就是”,把 “值得注意的是” 改成 “这里插句嘴”。
有次用 AI 写 “如何戒掉熬夜”,初稿写得像健康手册。我改的时候加了段自己的糗事:“我之前试过‘手机定时锁机’,结果半夜爬起来用电脑刷剧,后来把路由器电源拔了放客厅,现在每天凌晨摸黑去客厅插电源,顺便冻清醒了 —— 亲测有效,但小心被猫绊倒”。这段废话似的话,反而成了文章里点赞最多的部分。
记住,AI 负责搭骨架,你负责填血肉。血肉里的 “杂质”,恰恰是区别于其他内容的标识。
🎯 盯着 “未被满足的需求” 写 —— 痛点挖得深,内容才有穿透力
同质化的文章都在说 “你需要什么”,而爆款文章在说 “你不敢说的痛”。比如写减肥,大家都在讲 “如何瘦 10 斤”,但有人写 “减肥期间忍不住暴食后,怎么说服自己别放弃”,反而更戳人 —— 因为后者说出了很多人藏在心里的焦虑。
怎么找到这些 “未被满足的需求”?去看评论区的 “反面声音”。一篇讲 “早起好处” 的文章,评论里有人说 “我就是起不来,你说再多也没用”,这就是痛点;一篇讲 “副业赚钱” 的文章,有人说 “每天下班累成狗,哪有精力搞副业”,这也是痛点。把这些话捡起来,用 AI 围绕它们写,内容自然就和别人不一样。
我朋友写教育文,发现很多家长在吐槽 “辅导作业鸡飞狗跳”,但没人写 “辅导时忍不住发火后,怎么跟孩子道歉”。他就让 AI 重点写这个,里面有个细节:“发火后别光说‘妈妈错了’,蹲下来跟孩子说‘刚才妈妈声音太大了,吓到你了对不对?我们现在重新来,你教我怎么做这道题好不好’”。这篇文在家长群里传疯了,因为它解决了 “发火后不知道怎么办” 这个更具体的难题。
🌈 给内容贴个 “记忆标签”—— 让读者看完三天还能想起你
同质化的内容像水过无痕,而好内容会在读者脑子里留下个钩子。这个钩子可以是一个独特的比喻,一句顺口的金句,甚至一个重复出现的小符号。
比如写职场沟通,别人说 “要换位思考”,你可以说 “把自己当成领导的‘翻译官’—— 他说‘这个方案再改改’,其实是‘我没看到数据支撑’”。这个 “翻译官” 的比喻,读者更容易记住。
我写理财文时,创造了个 “奶茶基金” 的说法:“每天少喝一杯 15 块的奶茶,月底能攒 450,够给爸妈买件毛衣 —— 这不是抠,是把小钱换成让你踏实的东西”。后来有读者在评论里说 “现在买奶茶前会先想‘这杯要从爸妈的毛衣钱里扣吗’”,说明这个标签生效了。
让 AI 帮你生成金句时,可以指定格式,比如 “把 XX 比作 XX,突出 XX 特点”“用反义词造个句子,比如‘看似 XX,其实是 XX’”。但生成后一定要改,AI 造的句往往太工整,比如 “时间是良药,也是毒药”,改成 “时间这东西,能让伤口结疤,也能让房贷越积越多”,就更接地气。
📊 反向操作:先看 “爆款黑名单”,再定写作方向
与其跟风写大家都在写的内容,不如反过来想:哪些话题已经被写烂了?哪些角度已经让读者审美疲劳了?避开这些 “雷区”,差异化就成功了一半。
怎么找 “爆款黑名单”?打开任何一个内容平台,搜索你想写的关键词,按 “最热” 排序,连续翻 10 页,把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观点、五个例子记下来,这些就是要避开的。比如写 “居家办公”,如果 10 篇里有 8 篇在说 “要穿正装提高效率”,你就可以写 “我试过穿睡衣办公,效率反而更高 —— 关键是这三点”。
还有个更狠的方法:反驳 “公认的正确观点”。不是抬杠,而是找那些看似正确却不适用的情况。比如大家都说 “职场要少说话多做事”,你可以写 “对新人来说,‘会说话’比‘多做事’更重要 —— 不是让你拍马屁,而是让领导知道你在干嘛”。这种带点争议性的观点,只要论据扎实,很容易引发讨论。
上次写 “极简生活”,发现所有文章都在说 “扔东西”。我反其道而行,写 “我试了半年极简,最后把扔的东西又捡了回来 —— 极简不是扔,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文章里说 “我妈织的丑毛衣,虽然从不穿,但每次看到都想起她坐在灯下的样子,这种‘没用’的东西,比空荡的衣柜更重要”。这篇文被好几个情感号转载了,因为它说出了很多人心里 “不敢说的话”。
说到底,AI 写作的同质化,根源不是 AI 不行,而是人懒得动脑子。把 AI 当成一个执行力超强的助理,而不是替你思考的大脑,给它明确的方向,喂它独特的素材,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给内容 “上色”,写出差异化的爆款,没那么难。
下次用 AI 写东西时,别着急让它动笔,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篇文是给谁看的?他们看了那么多同类文,还缺什么?我能给他们什么别人给不了的东西?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再敲键盘也不迟。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