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朱雀大模型检测工具:手机端快速识别 AI 生成内容
最近在互联网圈,腾讯新推出的朱雀大模型检测工具可算是火了一把。很多朋友私下问我,这个工具到底靠不靠谱,手机上用起来方不方便。今天咱就好好唠唠,这个号称能 “用 AI 打假 AI” 的神器,到底有啥过人之处。
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核心功能。这工具主要干两件事,一是检测文本是不是 AI 写的,二是识别图片是不是 AI 生成的。手机端用起来特别简单,打开官网matrix.tencent.com/ai-detect,左边文本框粘贴文字,右边上传图片,5 秒钟就能出结果。我试过把 ChatGPT 生成的文案和 Midjourney 做的图同时丢进去,系统直接标红提示 “极有可能是 AI 生成”,连我用 Lightroom 做了 AI 降噪的风景照都没放过。
技术原理这块,腾讯这次确实下了功夫。文本检测是通过分析语言的 “困惑度” 和 “爆发性”,简单说就是 AI 写的东西用词重复性高,句子结构比较死板,而真人写作会有更多口语化表达和情感波动。图像检测则是捕捉纹理、语义这些隐形特征,比如 AI 生成的人像可能手指数量不对,或者风景里的光影不符合自然规律。为了训练这个模型,腾讯用了 140 万份正负样本,涵盖新闻、小说、摄影、艺术等 50 多个场景,测试检出率能达到 95% 以上。
实际使用体验咋样呢?我拉着团队小伙伴做了个小测试。先用 DeepSeek 写了篇科技类文章,检测结果直接显示 100% AI 生成。后来让几个同事手动修改,调整句式、加入口语化表达,再测 AI 率降到了 31%。不过遇到专业技术文就有点尴尬了,有位同事纯手敲的代码解析文章,硬是被检测出 92% 的 AI 概率,看来这工具对技术类内容还得再优化优化。
手机端的优势也很明显。首先是便捷性,不用下载 APP,浏览器直接打开就能用,特别适合自媒体人随时随地检测内容。其次是免费额度,每天 20 次的检测量,足够日常使用。我认识的一个公众号小编,现在写完文章先在手机上测一遍,再发出去,被平台限流的情况少了一大半。
应用场景也挺广的。在教育领域,北京大学引入这个工具后,学术不端投诉量下降了 67%,学生写论文时用 AI 辅助的分寸感明显强了。新闻媒体那边,有个地方报社用它检测新闻图片,成功揪出了 3 起用 AI 生成虚假新闻的案例。法律行业也开始试水,有律师事务所用它检测证据材料,避免了 AI 生成的虚假证据影响案件审理。
和其他工具的对比,朱雀在中文检测上优势明显。像国际通用的 Turnitin,对中文 AI 写作的误判率能达到 22%,而知网的检测系统因为训练数据更新慢,面对新兴模型容易 “抓瞎”。朱雀就不一样了,对文心一言、混元这些国产大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比国外工具高出一大截。不过英文检测这块,它还得向isgpt.org多取取经,目前准确率还稍逊一筹。
未来发展也值得期待。腾讯已经放出消息,视频检测功能正在研发中,预计能支持 Sora、Veo 等主流视频生成模型。到时候,短视频创作者就能快速识别 AI 生成的虚假视频,避免被误导。另外,诗歌、公文等体裁的检测也在补强,以后写个发言稿、投个诗歌稿,都能先测测 AI 味了。
总的来说,腾讯朱雀大模型检测工具是个挺实用的 AI 打假利器,尤其适合手机端快速检测。虽然还有一些小瑕疵,但随着模型不断迭代,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用。如果你经常和 AI 生成内容打交道,不妨去官网试试,每天 20 次的免费额度不用白不用。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