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搞懂 AI 绘画关键词,别再让你的画 “跑偏”
玩 AI 绘画的朋友,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脑子里想的是 “夕阳下的古风少女”,输进去出来的却是 “路灯下的广场舞大妈”。差在哪儿?关键就在关键词。AI 不像人,能 get 到你没说出口的潜台词。它就认你敲进去的那些词,一个词用不对,画面可能就歪到十万八千里。
关键词不是随便堆的。得像搭积木,先有骨架,再填血肉。比如你想画只猫,直接输 “猫”,AI 可能给你弄只土猫、波斯猫,甚至卡通猫。但你说 “蓝眼睛的布偶猫,蹲在窗台,阳光洒在背上”,出来的图就大概率是你想要的样子。这就是关键词的魔力 —— 把模糊的想法,变成 AI 能理解的精准指令。
新手常犯的错,是关键词太笼统。“好看的风景”“帅气的男生”,这种词 AI 根本抓不住重点。好看有一万种标准,帅气也分硬朗、温柔、痞气。你得把自己当成导演,告诉 AI 场景、主体、细节,甚至情绪。比如 “暴雨后的街头,积水倒映着霓虹,穿黑色风衣的男人站在电话亭旁,眼神疲惫”,这样的描述,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 关键词的底层逻辑:拆解画面三要素
主体定位要精准到 “像素级”
主体是画面的核心,就像舞台上的主角。你得说清它是什么,长什么样,做什么。比如画人,不能只说 “女人”。得想清楚是 “20 岁的亚洲女性” 还是 “50 岁的欧洲女性”;发型是 “黑色长卷发” 还是 “金色短发”;穿着 “白色连衣裙” 还是 “黑色西装”;动作是 “坐在沙发上看书” 还是 “在雨中奔跑”。
主体是画面的核心,就像舞台上的主角。你得说清它是什么,长什么样,做什么。比如画人,不能只说 “女人”。得想清楚是 “20 岁的亚洲女性” 还是 “50 岁的欧洲女性”;发型是 “黑色长卷发” 还是 “金色短发”;穿着 “白色连衣裙” 还是 “黑色西装”;动作是 “坐在沙发上看书” 还是 “在雨中奔跑”。
细节越多,AI 越不容易出错。有次我想画 “一只狗”,结果出来的是柯基。后来改成 “三个月大的边牧幼犬,趴在草地上,前爪抱着一个红色皮球,耳朵耷拉着”,出来的图和我想象的几乎一模一样。这就是精准定位的力量 —— 把主体的年龄、品种、状态、动作都钉死,AI 想跑偏都难。
场景氛围决定画面 “情绪”
同样的主体,放在不同场景里,感觉天差地别。“穿婚纱的新娘”,在 “教堂里” 是神圣,在 “废墟中” 是破碎感,在 “星空下的海边” 是浪漫。场景不只是地点,还包括时间、天气、光线。
同样的主体,放在不同场景里,感觉天差地别。“穿婚纱的新娘”,在 “教堂里” 是神圣,在 “废墟中” 是破碎感,在 “星空下的海边” 是浪漫。场景不只是地点,还包括时间、天气、光线。
时间可以是 “清晨”“黄昏”“午夜”;天气可以是 “晴朗”“下雪”“起雾”;光线可以是 “柔和的自然光”“强烈的侧光”“霓虹灯的冷光”。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就能营造出特定的氛围。比如 “深秋的森林,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地上铺满落叶,穿棕色外套的女孩坐在树根上,手里拿着一片枫叶”,光是读这句话,就能感受到那种宁静温暖的氛围。
风格调性是画面的 “滤镜”
风格决定了画面的整体质感。是 “写实主义” 还是 “卡通风格”?是 “古风” 还是 “赛博朋克”?是 “水彩画效果” 还是 “油画质感”?不同的风格,关键词的用法也不一样。
风格决定了画面的整体质感。是 “写实主义” 还是 “卡通风格”?是 “古风” 还是 “赛博朋克”?是 “水彩画效果” 还是 “油画质感”?不同的风格,关键词的用法也不一样。
写实风格注重细节还原,关键词里要加 “超写实”“8K 分辨率”“皮肤纹理清晰”“光影真实”。卡通风格则可以用 “二次元”“动漫风格”“线条简洁”“色彩明快”。古风要加 “水墨画效果”“汉服”“古建筑”,赛博朋克则离不开 “霓虹灯光”“机械改造”“高楼大厦”“科技感”。
有次我试了同个主体,换不同风格关键词。“穿盔甲的骑士”,加 “中世纪写实风格”,出来的是厚重的金属质感,盔甲上的划痕都清晰可见;换成 “扁平化插画风格”,骑士就变成了色块组合,线条干净利落。风格选对了,画面才能传达你想要的感觉。
🔍 进阶技巧:让关键词 “听话” 的 5 个黄金法则
用 “形容词 + 名词” 的结构堆叠细节
别小看这个简单结构,它能让关键词的信息密度翻倍。“猫” 变成 “一只橘色的肥猫”,“花” 变成 “一朵含苞待放的粉色玫瑰”。再进阶一点,加上状态和环境,“一只橘色的肥猫,懒洋洋地趴在木质书架上,爪子搭在一本翻开的旧书上”。
别小看这个简单结构,它能让关键词的信息密度翻倍。“猫” 变成 “一只橘色的肥猫”,“花” 变成 “一朵含苞待放的粉色玫瑰”。再进阶一点,加上状态和环境,“一只橘色的肥猫,懒洋洋地趴在木质书架上,爪子搭在一本翻开的旧书上”。
形容词要选有画面感的词。“漂亮的裙子” 不如 “荷叶边的白色蕾丝裙”;“大的树” 不如 “树干粗壮的老槐树”。AI 对具体的形容词更敏感,这些词能帮它锁定细节,避免生成模糊的画面。
加入 “艺术流派” 和 “艺术家” 标签
想让画面有特定的艺术感,可以直接 “抄作业”。比如 “梵高风格的星空”“莫奈风格的睡莲”,AI 会模仿这些大师的笔触和色彩。还有插画师的风格,“宫崎骏风格的小镇”“迪士尼风格的公主”,能快速定位到你想要的画风。
想让画面有特定的艺术感,可以直接 “抄作业”。比如 “梵高风格的星空”“莫奈风格的睡莲”,AI 会模仿这些大师的笔触和色彩。还有插画师的风格,“宫崎骏风格的小镇”“迪士尼风格的公主”,能快速定位到你想要的画风。
这招特别适合新手。你可能说不清具体想要什么风格,但知道喜欢哪个画家的作品。直接把画家名字加进关键词,就能省很多事。试过 “爱德华・霍珀风格的深夜咖啡馆”,出来的画面真的有那种孤独又安静的氛围感,比自己瞎琢磨强多了。
控制关键词的 “权重”:用符号强调重点
不是所有关键词都同等重要。你想突出主体,就给主体关键词加权重;想强调风格,就重点标注风格。常用的方法是加括号,比如 “(红色连衣裙:1.2)”,数字越大,权重越高(不同 AI 工具可能有差异,有的用冒号,有的用括号,先看工具说明)。
不是所有关键词都同等重要。你想突出主体,就给主体关键词加权重;想强调风格,就重点标注风格。常用的方法是加括号,比如 “(红色连衣裙:1.2)”,数字越大,权重越高(不同 AI 工具可能有差异,有的用冒号,有的用括号,先看工具说明)。
有次我画 “在花园里的女孩”,想让女孩的裙子更显眼,就写成 “在花园里的女孩,(白色蓬蓬裙:1.5),玫瑰花”。结果出来的图,裙子的细节确实更突出,色彩也更鲜亮。这招能帮你在信息多的时候,让 AI 抓住核心重点。
避免 “冲突关键词”:别让 AI confusion
AI 有时候很 “一根筋”,如果关键词里有矛盾的信息,它可能会生成不伦不类的画面。比如 “透明的金属”“发光的黑暗”,这种逻辑冲突的词,AI 很难处理。还有风格冲突,“古风的赛博朋克建筑”,除非你想做混搭实验,否则很容易翻车。
AI 有时候很 “一根筋”,如果关键词里有矛盾的信息,它可能会生成不伦不类的画面。比如 “透明的金属”“发光的黑暗”,这种逻辑冲突的词,AI 很难处理。还有风格冲突,“古风的赛博朋克建筑”,除非你想做混搭实验,否则很容易翻车。
试过 “穿着汉服的未来战士”,出来的图有点奇怪 —— 汉服的袖子配着机械手臂,虽然不算难看,但和预期差距很大。如果真的想混搭,最好加个过渡词,比如 “融合汉服元素的未来战士”,给 AI 一个明确的方向。
用 “否定词” 排除不想要的元素
有时候,你知道不想要什么,比知道想要什么更重要。“不要模糊的背景”“不要红色的衣服”,这些否定词能帮你排除干扰项。格式一般是 “- 模糊背景”“- 红色”(不同工具符号可能不同,有的用 “排除:红色”)。
有时候,你知道不想要什么,比知道想要什么更重要。“不要模糊的背景”“不要红色的衣服”,这些否定词能帮你排除干扰项。格式一般是 “- 模糊背景”“- 红色”(不同工具符号可能不同,有的用 “排除:红色”)。
之前画 “办公室场景”,总出现杂乱的桌面,加了 “- 杂乱的桌面” 后,画面一下子整洁多了。否定词不用多,针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一两个就行,加太多反而会限制 AI 的发挥。
🚫 新手最容易踩的 6 个坑,别再交智商税
关键词堆得越多越好?错!
有人觉得关键词越多,信息越全。其实不是,超过一定数量,AI 会抓不住重点,反而生成混乱的画面。一般来说,核心关键词控制在 10-20 个以内比较合适,最多不超过 30 个。
有人觉得关键词越多,信息越全。其实不是,超过一定数量,AI 会抓不住重点,反而生成混乱的画面。一般来说,核心关键词控制在 10-20 个以内比较合适,最多不超过 30 个。
关键是 “精准” 而非 “数量”。“20 岁女生,黑色长发,白色 T 恤,牛仔裤,站在阳光下微笑”,这 10 个词足够清晰。非要再加 “眼睛很大,鼻子高挺,嘴唇红润,皮肤白皙,牛仔裤是蓝色的,T 恤是纯棉的……” 反而会让 AI 主次不分。
忽略 “视角” 和 “构图” 关键词
同样的内容,视角不同,感觉完全不一样。“上帝视角的城市” 和 “平视角度的城市”,画面冲击力天差地别。常见的视角有 “特写”“全景”“仰拍”“俯拍”“侧面视角”“第一人称视角”。
同样的内容,视角不同,感觉完全不一样。“上帝视角的城市” 和 “平视角度的城市”,画面冲击力天差地别。常见的视角有 “特写”“全景”“仰拍”“俯拍”“侧面视角”“第一人称视角”。
构图也很重要。“对称构图的宫殿”“对角线构图的街道”“居中构图的人物”,这些词能让画面更有美感。新手常忘加这些,结果画面要么太挤,要么太空,缺乏平衡感。试过 “全景的海边日落” 和 “特写的海浪拍打礁石”,前者壮阔,后者细腻,完全是两种感觉。
不区分 “主体” 和 “背景” 的优先级
主体和背景,谁是主角要明确。如果想突出主体,就把主体关键词放前面,背景关键词放后面。比如 “穿红色礼服的女人,背景是模糊的宴会厅”,AI 会重点刻画女人,背景适当弱化。
主体和背景,谁是主角要明确。如果想突出主体,就把主体关键词放前面,背景关键词放后面。比如 “穿红色礼服的女人,背景是模糊的宴会厅”,AI 会重点刻画女人,背景适当弱化。
反过来,如果想突出背景,“星空下的城堡,城堡前站着一个小人”,AI 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星空和城堡上。之前搞反过一次,想突出 “雪山”,却把 “登山者” 放前面,结果画面变成了 “登山者特写,背景是小雪山”,完全反了。
乱用 “抽象概念” 关键词
“自由”“幸福”“孤独”,这些抽象的情感词,AI 很难转化成具体画面。你觉得 “自由” 是 “展翅的鸟”,AI 可能理解成 “奔跑的人”。不如把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的场景。
“自由”“幸福”“孤独”,这些抽象的情感词,AI 很难转化成具体画面。你觉得 “自由” 是 “展翅的鸟”,AI 可能理解成 “奔跑的人”。不如把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的场景。
“幸福的家庭” 不如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笑着切蛋糕,桌上的蜡烛在燃烧”;“孤独的夜晚” 不如 “空无一人的房间,只有一盏台灯亮着,桌上放着一杯凉了的咖啡”。具体的场景,才能让 AIget 到你想表达的情绪。
忽略 “光线” 和 “色彩” 的影响
光线是画面的灵魂,色彩是情绪的温度计。同样的场景,“清晨的阳光” 是温暖明亮的,“夜晚的月光” 是清冷柔和的;“高饱和的色彩” 活泼热烈,“低饱和的色彩” 安静压抑。
光线是画面的灵魂,色彩是情绪的温度计。同样的场景,“清晨的阳光” 是温暖明亮的,“夜晚的月光” 是清冷柔和的;“高饱和的色彩” 活泼热烈,“低饱和的色彩” 安静压抑。
有次画 “森林”,加了 “清晨的逆光”,树叶的边缘都镶上了金边,特别有质感;换成 “黄昏的暖光”,整个森林都变成了金黄色,氛围完全不同。新手容易只关注主体,忘了光线和色彩,结果画面灰蒙蒙的,没什么层次感。
不看工具 “说明书” 直接上手
不同的 AI 绘画工具,对关键词的 “理解能力” 不一样。Midjourney 喜欢简洁有力的关键词,Stable Diffusion 则需要更详细的描述。有的工具对 “艺术家标签” 敏感,有的则更吃 “风格词”。
不同的 AI 绘画工具,对关键词的 “理解能力” 不一样。Midjourney 喜欢简洁有力的关键词,Stable Diffusion 则需要更详细的描述。有的工具对 “艺术家标签” 敏感,有的则更吃 “风格词”。
用新工具前,最好花 5 分钟看看官方示例。看看别人是怎么写关键词的,有没有特定的格式要求。之前用 DALL・E 时,没注意它更侧重 “场景描述”,用了一堆 “艺术流派” 词,结果生成的图完全不对路。了解工具的脾气,能少走很多弯路。
💡 3 个实战案例:从 “废图” 到 “爆款” 的关键词改造
案例 1:从 “模糊的女孩” 到 “杂志封面级人像”
原始关键词:“一个女孩,好看,在室内”
问题:太笼统,没有任何细节,AI 根本不知道 “好看” 是什么标准。
改造后:“25 岁的中国女性,齐肩短发,空气刘海,化着淡妆,穿着米色针织衫,坐在窗边的藤椅上,阳光从左侧照进来,脸上有淡淡的光影,背景是白色的书架,上面放着几盆绿植,人像特写,8K 分辨率,高清质感”
效果:女孩的五官清晰,皮肤纹理自然,光影过渡柔和,背景的书架和绿植丰富了画面,整体像杂志内页的写真,细节拉满。
原始关键词:“一个女孩,好看,在室内”
问题:太笼统,没有任何细节,AI 根本不知道 “好看” 是什么标准。
改造后:“25 岁的中国女性,齐肩短发,空气刘海,化着淡妆,穿着米色针织衫,坐在窗边的藤椅上,阳光从左侧照进来,脸上有淡淡的光影,背景是白色的书架,上面放着几盆绿植,人像特写,8K 分辨率,高清质感”
效果:女孩的五官清晰,皮肤纹理自然,光影过渡柔和,背景的书架和绿植丰富了画面,整体像杂志内页的写真,细节拉满。
案例 2:从 “混乱的街景” 到 “有故事感的城市角落”
原始关键词:“城市街景,晚上,有很多灯”
问题:元素杂乱,没有焦点,AI 不知道该突出什么。
改造后:“雨夜的东京街头,湿漉漉的地面倒映着霓虹灯,路边的自动贩卖机亮着暖黄色的光,一个穿蓝色雨衣的少年靠在贩卖机旁,低头看手机,远处有模糊的电车驶过,赛博朋克风格,暗色调,高对比度”
效果:画面有了明确的主体(少年)和氛围(雨夜、赛博朋克),地面的倒影和远处的电车增加了纵深感,整个场景像电影里的一帧,故事感十足。
原始关键词:“城市街景,晚上,有很多灯”
问题:元素杂乱,没有焦点,AI 不知道该突出什么。
改造后:“雨夜的东京街头,湿漉漉的地面倒映着霓虹灯,路边的自动贩卖机亮着暖黄色的光,一个穿蓝色雨衣的少年靠在贩卖机旁,低头看手机,远处有模糊的电车驶过,赛博朋克风格,暗色调,高对比度”
效果:画面有了明确的主体(少年)和氛围(雨夜、赛博朋克),地面的倒影和远处的电车增加了纵深感,整个场景像电影里的一帧,故事感十足。
案例 3:从 “奇怪的动物” 到 “治愈系插画”
原始关键词:“一只兔子,在草地上,旁边有花”
问题:风格不明确,兔子的形象模糊,缺乏特色。
改造后:“一只圆滚滚的白色兔子,耳朵尖是粉色的,抱着一根胡萝卜,坐在绿色的草地上,周围有紫色的小雏菊,背景是蓝天白云,卡通插画风格,线条圆润,色彩明快,宫崎骏风格,治愈系”
效果:兔子的形象可爱具体,色彩搭配清新,宫崎骏风格的加入让画面有了温柔的质感,完全符合 “治愈系” 的预期,比原始关键词生成的 “四不像” 兔子好多了。
原始关键词:“一只兔子,在草地上,旁边有花”
问题:风格不明确,兔子的形象模糊,缺乏特色。
改造后:“一只圆滚滚的白色兔子,耳朵尖是粉色的,抱着一根胡萝卜,坐在绿色的草地上,周围有紫色的小雏菊,背景是蓝天白云,卡通插画风格,线条圆润,色彩明快,宫崎骏风格,治愈系”
效果:兔子的形象可爱具体,色彩搭配清新,宫崎骏风格的加入让画面有了温柔的质感,完全符合 “治愈系” 的预期,比原始关键词生成的 “四不像” 兔子好多了。
🚀 高阶玩法:让关键词 “进化” 的 3 个思维模型
“电影分镜” 思维:把画面拆成 “帧”
如果想生成系列画面,或者复杂场景,可以用分镜的思路写关键词。比如想画 “一个女孩从早上到晚上的生活”,可以拆成:
“清晨:女孩在厨房煮咖啡,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台面上,暖色调”
“中午:女孩在公园的长椅上吃三明治,周围有鸽子,明亮的自然光”
“晚上:女孩坐在书桌前工作,台灯照亮桌面,背景是暗的”
如果想生成系列画面,或者复杂场景,可以用分镜的思路写关键词。比如想画 “一个女孩从早上到晚上的生活”,可以拆成:
“清晨:女孩在厨房煮咖啡,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台面上,暖色调”
“中午:女孩在公园的长椅上吃三明治,周围有鸽子,明亮的自然光”
“晚上:女孩坐在书桌前工作,台灯照亮桌面,背景是暗的”
这样的关键词,能让系列画面保持一致性,又有各自的特点。试过用这个方法画 “四季的森林”,每个季节的关键词都有统一的结构(时间 + 主体 + 细节 + 光线),生成的四张图放在一起,和谐又有变化。
“反向推导” 思维:从 “喜欢的图” 反推关键词
看到一张喜欢的图,别只存着,试着反推它的关键词。比如一张 “蒸汽朋克风格的机械猫”,可以拆解出 “蒸汽朋克”“机械猫”“黄铜质感”“齿轮细节”“复古色调” 这些词。把这些词记下来,下次想画类似风格,就能直接用。
看到一张喜欢的图,别只存着,试着反推它的关键词。比如一张 “蒸汽朋克风格的机械猫”,可以拆解出 “蒸汽朋克”“机械猫”“黄铜质感”“齿轮细节”“复古色调” 这些词。把这些词记下来,下次想画类似风格,就能直接用。
这是最快的学习方法。我手机里存了个 “关键词灵感库”,看到好图就拆词,积累多了,写关键词时就会越来越顺。有时候甚至能把不同图的关键词 “混搭”,生成新的创意,比如 “赛博朋克风格的古风建筑”,效果还挺惊艳。
“情绪锚点” 思维:用关键词绑定 “感官体验”
画面不只是视觉,还能传递听觉、触觉、嗅觉。在关键词里加入这些感官描述,能让画面更有代入感。“夏天的午后,老风扇吱呀作响,奶奶在竹椅上扇着蒲扇,桌上的西瓜冒着冷气,空气中有蚊香的味道”,这样的描述,不只是看到画面,还能感受到凉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
画面不只是视觉,还能传递听觉、触觉、嗅觉。在关键词里加入这些感官描述,能让画面更有代入感。“夏天的午后,老风扇吱呀作响,奶奶在竹椅上扇着蒲扇,桌上的西瓜冒着冷气,空气中有蚊香的味道”,这样的描述,不只是看到画面,还能感受到凉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
情绪锚点能让 AI 生成的画面更有 “温度”。试过 “冬天的壁炉旁,羊毛毯搭在沙发上,壁炉里的火噼啪作响,旁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可可,窗外飘着雪”,生成的图虽然是静态的,但能让人感觉到温暖和安静,这就是感官关键词的魔力。
AI 绘画的乐趣,在于把想象力变成可见的画面。而关键词,就是连接想象和画面的桥梁。别害怕一开始画得不好,谁不是从 “四不像” 慢慢摸索过来的?记住,好的关键词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改出来的。多试、多拆、多积累,你也能让 AI 成为自己的 “专属画师”。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