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语言表达入手,揪出 AI 生成的 “小尾巴”AI 写东西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语言太 “规整” 了。你读着会觉得句子通顺得不像话,几乎找不到语病,但总少了点 “人味儿”。比如它用的词汇特别平均,不会像人那样偶尔重复某个口头禅,也不会突然蹦出个生僻词。
举个例子,描述一件开心的事,人可能会说 “太高兴了,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说”,带着点口语化的随意。但 AI 大概率会写 “内心充满了喜悦,这种情绪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工整是工整,可就是有点生硬。
还有就是句式结构,AI 特爱用长句,而且句式特别相似。一段文字里可能连续几个句子都是 “因为… 所以…”“虽然… 但是…” 这样的结构,读多了会觉得很单调。人写作的时候,长短句会穿插着来,偶尔还会有倒装句或者省略句,这都是 AI 很难模仿的。
另外,AI 对流行语和网络热词的运用很笨拙。比如现在大家常说的 “绝绝子”“yyds”,AI 要么不用,要么用得特别突兀,像是硬塞进去的。人在写东西时,会自然地把这些词融入进去,和上下文衔接得很顺畅。
✨
逻辑结构里藏着的 “AI 密码”AI 写的文章逻辑往往很 “直线”,不会有太多意外的转折。它会按照设定好的框架一步步往下走,比如写一个产品测评,肯定是先介绍外观,再讲性能,最后说价格,中间很少会突然插入一个个人经历或者意外的观点。
人写东西就不一样了,逻辑可能会有点 “跳脱”。比如讲产品性能的时候,突然想到自己之前用类似产品的糟心事,就会插一句进去,虽然看起来打乱了节奏,但反而更真实。
而且 AI 很难处理复杂的逻辑关系。比如在论证一个观点时,人会从不同角度出发,有正有反,还会举一些看似不相关但能佐证观点的例子。AI 则大多是单向论证,论据之间的联系特别紧密,少了那种 “旁逸斜出” 的灵活。
还有就是开头和结尾,AI 特别喜欢 “模板化”。开头总爱说 “随着… 发展”“在当今社会…”,结尾就是 “综上所述…”“总的来说…”。人写东西开头可能很随意,比如 “那天我看到一个事儿,突然想到…”,结尾也可能戛然而止,留个悬念。
🔍
从内容特质判断,AI 内容缺 “灵魂”AI 生成的内容大多是 “二手信息” 的整合,很少有自己的原创观点。它会把网上能找到的资料拼凑起来,看起来信息量很大,但仔细琢磨会发现没有深度。比如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AI 会罗列景点、美食、交通,却不会分享自己在旅行中的独特感受,比如某个小巷子里意外发现的老店,那种惊喜感它写不出来。
而且 AI 对细节的描写很粗糙。人描述一个场景,会说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风一吹,影子还跟着晃”。AI 可能就写 “阳光照在地上,有树的影子”,少了很多生动的细节。
另外,AI 很难把握内容的 “时效性”。如果是写一些最新发生的事,它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信息里。比如某个政策刚出台,人会结合政策讲自己的看法,AI 可能还在用旧政策的内容来分析。
还有就是情感表达,AI 的情感特别 “平”。人写东西会带着明显的情绪,开心的时候文字里都透着笑意,难过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是悲伤。AI 虽然也能写 “我很开心”“我很伤心”,但你读着就是没感觉,像是在念台词。
✏️
用工具辅助,但别完全依赖现在有很多检测 AIGC 的工具,比如 GPTZero、Originality.ai 等。这些工具能通过分析文本的特征,给出一个 AI 生成的概率。但你不能全信它们的结果,因为有时候人写的文章如果逻辑太清晰,也可能被误判。
使用工具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工具说这篇文章有 80% 的可能是 AI 生成的,你再去读一遍,看看是不是符合前面说的那些语言、逻辑、内容上的特点。两者结合起来判断,准确率会高很多。
而且不同的 AI 模型生成的内容特点不一样,工具的检测能力也会有差异。比如 ChatGPT 和文心一言写出来的东西就有区别,有些工具可能对某一种模型更敏感,对另一种就不太准。所以多试几个工具,综合一下结果会更好。
不过要记住,工具只是辅助手段,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判断。毕竟写作是很主观的事,有些 AI 写的内容经过人工修改后,可能就很难被工具识别出来,但读起来还是会有点不对劲,这时候人的直觉就很重要了。
🎯
优化 AI 内容,让它更像 “人写的”如果确定一篇文章是 AI 生成的,想要优化它,第一步就是加入个人经历和观点。比如 AI 写了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你可以在里面穿插自己上学时用这个方法的成功案例,或者说说自己觉得这个方法哪里不太适用,这样一下子就有了 “人味儿”。
然后调整语言风格,把那些太工整的句子改得随意一点。比如把 “在周末的时候,我通常会去公园散步” 改成 “周末嘛,我总爱去公园溜达溜达”,多加点口语化的表达,像是 “嘛”“呢”“呗” 这些语气词,能让文字更生动。
还要增加细节描写,让内容更具体。AI 写 “他很生气”,你可以改成 “他脸涨得通红,手紧紧攥着拳头,说话的声音都带着颤音”。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把抽象的情绪具体化,读者能更有代入感。
另外,打乱一下逻辑结构,偶尔加一些 “题外话”。比如写美食攻略的时候,讲完某个餐厅的招牌菜,突然说一句 “对了,这家店老板特别有意思,上次我去还跟他聊了半天”,这样的小插曲会让文章更像人写的。
最后检查一下内容的时效性,补充最新的信息。如果 AI 写的内容里有过时的数据或者事件,一定要更新一下,还可以加上自己对这些新信息的看法,让文章更有价值。
💡
总结一下,关键在 “对比” 和 “感受”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 AI 生成的,没有绝对的标准,关键是多对比人写的文章,培养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一篇文章读起来太 “完美”,没有一点瑕疵,也没有个人特色,那大概率就是 AI 写的。
优化的时候,核心就是往里面 “加东西”—— 加个人经历、加细节、加情绪,让它从一篇规整的 “说明文” 变成一篇有温度的 “记叙文”。
现在 AIGC 技术发展得很快,AI 写的东西会越来越像人写的。但只要我们抓住 “人味儿” 这个核心,就总能找到区别,也能把 AI 内容改得更好。毕竟写作的本质是表达思想和情感,这一点,AI 暂时还替代不了人。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