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写剧本?这事现在真不新鲜了。打开那些热门的 AI 写作工具,输入几个关键词,半小时就能出来一整套分镜脚本。但质量嘛,真是天差地别。有的能让你眼前一亮,有的看完只想叹气 —— 这玩意儿也能叫剧本?
我最近翻了上百个 AI 生成的剧本案例,从短视频脚本到电影分镜都有。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AI 特别擅长模仿套路,但真正动人的细节还得靠人来补。今天就挑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跟大家聊聊 AI 写剧本到底靠谱不靠谱。
🎬 短视频剧本:快节奏里的小聪明
短视频平台上的 AI 剧本已经满天飞了。某音上不少百万赞的小剧场,背后其实是 AI 初稿加人工微调的结果。
比如去年很火的 "职场反转" 系列,有个 AI 写的脚本是这样的:实习生被老板当众批评方案垃圾,转头客户却点名要这个方案,最后老板尴尬赔笑。整个过程 30 秒,起承转合全齐。AI 甚至会标注 "此处加悬疑音效"、"镜头从老板愤怒的脸摇到实习生冷笑"。
但你仔细看就会发现,这类剧本的冲突设计都很模板化。无非是误会、反转、打脸这几招。有个 MCN 机构的朋友跟我说,他们用 AI 批量生成脚本,再让编剧改细节 —— 比如把 "老板摔文件" 改成 "老板把咖啡洒在方案上",增加真实感。AI 负责搭骨架,人负责填血肉,这成了行业潜规则。
我还见过一个 AI 写的情感短剧,男女主分手那段,台词是 "你看那朵云,像不像我们刚认识时吃的棉花糖?" 这种比喻挺妙的,但接下来说 "我们的爱情就像这云,风一吹就散了" 就露馅了 —— 太直白,少了点余味。后来真人编剧改成 "风再大点,说不定能吹成别的形状呢",一下子就有了回甘。
🎭 话剧剧本:在规矩里找突破
话剧对台词密度和舞台调度要求高,AI 写起来难度更大。但去年某实验剧团用 GPT-4 写的《数字幽灵》,居然连演了 15 场。
剧本讲一个程序员和自己写的 AI 对话,探讨 "存在" 的意义。有段戏是 AI 突然说:"我昨晚梦见自己在删代码,删着删着发现删的是你的记忆。" 这句台词被剧评人夸 "有哲学味儿"。但全剧看下来,你会发现 AI 对人物动机的把握很弱。同一个角色前半场说 "讨厌下雨",后半场却冒雨跑出去,毫无铺垫。
导演后来在访谈里说,他们保留了 AI 写的 60% 台词,但把人物关系彻底重排了。原来 AI 设计的是三角恋,人类编剧改成了父子情,瞬间就有了温度。这说明 AI 能蹦出金句,但串联成有逻辑的故事线,还得靠人来掌舵。
我对比过 AI 和人类写的话剧结尾。AI 总喜欢用 "灯光渐暗,全剧终" 这种标准收尾,而人类编剧会留个钩子 —— 比如《数字幽灵》最后是 "程序员关掉电脑,屏幕反光里映出个陌生的影子",这种留白恰恰是 AI 目前学不会的。
🎥 电影剧本:在宏大里露马脚
去年网飞泄露的一份 AI 写的科幻片大纲,把业内人看乐了。剧本叫《星际快递》,讲快递员穿越黑洞送包裹的故事。AI 设计的世界观挺带感:黑洞里时间是液态的,能摸到昨天的雨。
但具体到情节就拉胯了。主角遇到外星生物,对话居然是 "你好,我来自地球,请问需要帮助吗?" 完全不像真实的交流。更搞笑的是,AI 安排女主角突然牺牲,理由是 "推动剧情发展"—— 这种生硬的处理,在人类编剧手里绝对不会出现。
有个资深制片人跟我吐槽:"AI 写的动作戏像说明书,' 主角左勾拳打倒敌人,转身开三枪 ',一点画面感都没有。" 人类编剧会写成 "主角拳头擦过敌人耳边时,带起的风掀动了对方的衣领 —— 这拳故意慢了半秒",一下子就把紧张感拉满。
不过 AI 在场景设定上确实有优势。它能在 10 分钟内给出 20 种外星城市的构想:"建筑是半透明的珊瑚状,居民走路时会留下荧光脚印,下雨时雨滴会往天上飞"。这些点子给真人编剧省了不少功夫。
📺 电视剧本:长故事里的疲态
写长篇剧更能暴露 AI 的短板。某平台用 AI 写的 40 集家庭剧,写到第 15 集就明显力不从心了。
前几集婆媳矛盾写得还挺真实:婆婆偷偷翻儿媳的包,发现抗抑郁药,这段戏的细节很丰富 —— 药瓶标签被撕了一半,瓶底还有几粒掉出来的药。但越往后越离谱,第 28 集突然冒出个 "失散多年的弟弟",人设跟全家都不搭。数据显示,AI 写长篇时,人物前后人设的一致性只有 43%,远低于人类编剧的 89%。
但有意思的是,AI 写的 "日常戏" 反而更自然。比如一家人吃饭,AI 会写 "爷爷夹菜时手抖了一下,菜掉在桌上,孙子默默夹起来吃掉",这种细节比有些人类编剧写的 "全家哈哈大笑" 更有生活气息。有编剧团队现在专门让 AI 写生活场景,自己负责写冲突戏,效率提高不少。
我还发现,AI 对网络热梗的运用很僵硬。去年 "退退退" 火的时候,AI 在剧本里硬塞了三次,每次都很突兀。人类编剧则会转化一下,比如写成 "妈妈对着坏掉的洗衣机比划,儿子在旁边拍视频发家族群",既接地气又不刻意。
🎨 动画剧本:在想象里撒欢
动画不受现实场景限制,AI 的想象力反而能发挥得更充分。某动画工作室用 Midjourney+Claude 写的《云之上的面包店》,设定就很惊艳:面包师在云层里烤面包,不同的云烤出不同味道 —— 积雨云烤的带点咸,卷云烤的有花香。
剧本里有段描写:"小熊咬了口闪电面包,牙齿上冒出小火花,说话都带着滋滋声。" 这种童趣的想象,AI 比有些成年编剧更擅长。但整个故事看下来,你会发现 AI不会控制节奏,精彩桥段堆得太密,反而让观众累。
人类导演后来做了个调整:每两个热闹场景,加一段安静的对话。比如小熊和妈妈坐在云上看日落,妈妈说:"有些面包要烤三天,有些只要三分钟,急不得。" 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正是 AI 目前欠缺的。
有个细节挺有意思,AI 写动物对话时,总爱加 "汪汪"、"喵喵" 这种拟声词,显得很幼稚。人类编剧改成 "阿黄把尾巴卷成圈"、"小白用爪子拍了拍桌子",用动作代替声音,反而更生动。
💡 给创作者的几点建议
看了这么多案例,能明显感觉到 AI 已经成了创作圈的 "新同事"。但怎么用好这个同事,这里面有学问。
如果你是新手,可以让 AI 先出个初稿。比如写悬疑剧,让它列 10 种凶手身份,再挑一个自己细化。但别全信 AI 的逻辑 —— 有个编剧朋友说,AI 曾把 "死者是自杀" 和 "凶手在现场留下指纹" 同时写进剧本,完全没意识到矛盾。
如果你是老手,不妨用 AI 做 "反套路训练"。让它写个俗套的爱情故事,你再逐条推翻。比如 AI 写 "男主在雨中给女主送伞",你可以改成 "男主把伞扔给女主,自己跑进雨里,因为伞上有前女友的名字",一下子就有了新意。
但无论怎么用,有个底线不能破:情感内核必须自己把控。AI 能写出 "妈妈哭了",但写不出 "妈妈用袖口擦眼泪时,先擦的是左眼 —— 那是常年看孩子写作业的那只眼"。这种带着生活印记的细节,才是故事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最后想说,别担心 AI 会取代编剧。工具永远是工具,就像钢笔取代不了诗人,摄像机取代不了画家。真正的创作,永远需要那颗会痛、会笑、会发呆的人心。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