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身边做网文创作的朋友几乎都在讨论 AI 续写工具。有人说用好了能让日更万字变轻松,也有人吐槽 AI 写出来的东西像白开水,尤其换风格的时候经常翻车。
我找了市面上三个主流的 AI 写作平台,拿同一批开头片段测试它们在不同风格下的续写能力。今天就把实战结果整理出来,不管你是网文作者还是单纯好奇,看完应该能对 AI 续写有个更清晰的认知。
⚔️ 玄幻仙侠:世界观构建是强项,但细节容易露怯
给 AI 的开头很简单:"青衫剑客立于断崖边,指尖凝结的灵力忽然溃散。他望着掌心残留的淡青色光点,忽然想起三百年前师父说过的那句话 ——' 当灵根开始排斥宿主,便是飞升的死劫 '。"
测试的三个平台里,有两个直接把 "死劫" 具象化成了追杀者,第三个则选择深挖灵根排斥的原因。单从世界观延续来看,AI 对这类题材的套路掌握得很扎实,三秒钟内就能抛出 "灵根反噬"" 上古禁制 " 这类符合风格的设定。
但细究就会发现问题。其中一个平台在续写时,前两段说主角是 "单系木灵根",到第五段突然冒出 "水火双灵根的优势"。另一个则把 "金丹期" 写成了 "金蛋期",明显是对玄幻术语的理解不到位。
不过也有惊喜。某平台在描写灵力溃散的细节时,加入了 "断崖下的瘴气顺着指尖缝隙倒灌" 的设定,既呼应了开头场景,又为后续危机埋下伏笔。这种场景逻辑的连贯性,比有些人类写手还强。
给玄幻作者的建议:用 AI 续写时,先在提示词里列清楚核心设定(灵根类型、境界名称等),每写 500 字回头检查设定一致性。AI 擅长扩写战斗场面和环境描写,但关键剧情转折点最好自己把控。
🔍 悬疑推理:逻辑链条常断裂,伏笔回收靠运气
悬疑测试用了个经典场景:"侦探推开 203 室房门时,钟表的指针正好卡在 11:17。死者倒在书桌前,右手紧攥的钢笔尖戳进掌心,形成一个诡异的血洞。最奇怪的是,整个房间的门窗都从内部反锁。"
这段续写最能看出 AI 的短板。有个平台让侦探在第三段就断定是 "密室杀人",到第七段却让清洁工说 "早上看到陌生人从房间出来",直接推翻了密室前提。另一个更离谱,前面铺垫了大量钢笔的线索,最后居然说 "凶手是随机作案,钢笔只是巧合"。
逻辑断层是普遍问题。某平台写死者留下的密码信,前面分析说 "每个字母对应书架编号",解密时却突然换成 "拼音首字母",完全不考虑线索连贯性。而且 AI 特别喜欢制造巧合,三个平台都出现了 "恰好有目击者" 这种偷懒写法。
但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有个平台设计的 "钟表停摆是因为被水浸湿" 的细节,最后关联到 "凶手带了雨伞",这个线索链倒是完整。还有 AI 对现场环境的描写很细致,比如 "书桌上第三本书页有被撕过的毛边",这种细节能给作者提供不错的灵感。
给悬疑作者的建议:别指望 AI 能完成完整的推理链条,但可以让它生成几个嫌疑人动机或者密室手法,再自己筛选组合。AI 写的伏笔大概率收不回来,用的时候最好自己先想好答案。
💑 都市言情:对话自然度高,人设容易脸谱化
言情测试选了职场背景:"实习生林晓把咖啡泼在总监衬衫上时,整个会议室都安静了。沈知行扯了扯被浸湿的领口,露出锁骨处一小片淡红色胎记。林晓后来总想起那天,他明明皱着眉,眼神里却没有一点怒气。"
这块是 AI 表现最好的领域。三个平台写的对话都很自然,像 "实习生紧张到语无伦次的道歉" 和 "上司故作严肃的调侃",互动细节很真实。某平台甚至写出了 "沈知行用纸巾擦污渍时,特意避开了胎记位置" 这种暗藏心思的小动作,很有画面感。
但问题也很明显 ——人设太容易套路化。写霸道总裁就一定 "开黑色迈巴赫",写实习生就必定 "家境贫寒却努力上进"。有个平台更夸张,才写两千字就安排了 "英雄救美"" 雨中送伞 " 三个老梗,看得人审美疲劳。
情感递进上,AI 把握得还不错。某平台写两人关系升温,从 "电梯里偶遇的尴尬" 到 "加班时默契的咖啡",再到 "不经意间触碰的手",节奏比较舒服。只是少了点出人意料的心动瞬间,总是按最常规的路线走。
给言情作者的建议:可以放心让 AI 写日常互动和对话,但关键的情感转折点一定要自己写。想避免套路化,就在提示词里加入反套路设定,比如 "霸道总裁其实很怕黑",AI 会顺着这个点延伸出有趣的细节。
🛸 科幻硬核:概念容易穿帮,氛围营造有惊喜
科幻测试用了太空背景:"空间站第 7 舱段的氧气警报响了第 17 次。程野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氧气浓度正以每分钟 0.3% 的速度下降。更诡异的是,通讯频道里开始传来断断续续的摩尔斯电码,而这个频段早就被废弃了十年。"
这部分最能看出 AI 的知识储备。有个平台把 "氧气浓度下降" 写成 "氮气含量同时降低",明显不懂空气成分原理。另一个提到 "空间站自转产生重力",却算出 "转速每分钟 30 圈",稍微懂点物理的都知道这会把人甩成肉酱。
硬科幻细节漏洞百出。某平台写 "用核能加热维持舱内温度",完全忽略了空间站能源系统的基本原理。还有把 "量子通讯" 和 "无线电通讯" 混为一谈的,概念理解很混乱。
但 AI 营造氛围的能力值得肯定。有个平台描写 "摩尔斯电码在寂静舱室里回荡",搭配 "应急灯忽明忽暗" 的场景,紧张感拉得很满。还有对失重环境的描写,像 "咖啡珠在空气中悬浮成晶莹的球体",细节很到位。
给科幻作者的建议:用 AI 写软科幻没问题,涉及硬核科学设定时一定要自己核查。可以让 AI 负责描写太空站构造、外星环境这些视觉元素,技术原理部分最好查资料后自己写,别被 AI 带偏。
📜 古风历史:称谓错乱是常事,场景描写有古韵
古风测试选了宫廷背景:"沈清辞跪在养心殿地砖上,听着头顶上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 废物!' 嘉靖帝的怒吼震得她耳膜发疼,' 三个月了,连个炼丹的方子都配不好,留你何用?'"
这段续写暴露了 AI 对历史细节的生疏。有个平台让明朝的嘉靖帝说出 "朕要诛你九族",却不知道明朝早就废除了族刑。另一个更离谱,写 "太监捧着奏折进来",后面却接 "宫女在一旁研墨",完全不懂宫廷规矩。
称谓和礼仪错误频发。某平台既用 "陛下" 又用 "皇上" 还算正常,混着出现 "王爷" 和 "贝勒" 就明显不对了(贝勒是清朝爵位)。还有把 "皇后" 和 "太后" 的服饰描写弄混的,对古代礼制缺乏基本认知。
但 AI 的文笔其实不错。有个平台写 "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在满地碎瓷片上,像撒了一地寒星",意境很到位。还有对服饰的描写,"石青色常服上绣着暗纹流云",细节也符合明朝风格。
给古风作者的建议:写历史题材时,一定要在提示词里明确朝代和基本礼制,最好把关键称谓列出来。AI 写的景物和服饰描写可以直接用,但涉及官职、礼仪、称谓的部分必须自己校对。
📊 综合测评:AI 续写到底能帮作者做什么?
测试下来,不同风格的 AI 续写表现确实差距很大。言情>古风>玄幻>悬疑>科幻,这个排名基本反映了当前 AI 在不同领域的擅长程度。
最值得肯定的是 AI 的场景扩写能力。给一个简单场景,它能快速填充环境细节、动作描写和基础对话,帮作者节省大量时间。某平台甚至能根据开头自动匹配风格化词汇,写古风就用 "轩窗"" 墨痕 ",写科幻就用" 舱门 ""数据流",这点很省心。
但核心创意和逻辑链条还是得靠人类。AI 本质上是在模仿已有文本,缺乏真正的创造力。三个平台在续写时,都出现了和经典作品高度相似的桥段,比如玄幻里的 "废柴逆袭",言情里的 "契约婚姻",明显是训练数据里的内容在重复出现。
实用技巧分享:用 AI 续写时,每次只让它写 500 字左右,写完后调整提示词再继续,这样能减少人设崩塌的概率。想让 AI 写出新意,可以在提示词里加入两个不相关的元素,比如 "修仙 + 人工智能",逼着它跳出套路。
现在的 AI 更像个 "高级助理",能处理繁琐的描写工作,却做不了核心创作。用好它的关键,是知道哪些该交给它,哪些必须自己来。毕竟读者最终记住的,永远是人类独有的情感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