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电影节入围作品看 AI 剧本的真实水平
去年威尼斯电影节的平行单元出现了一部特殊的短片,《晨曦代码》的剧本大纲由 GPT-4 生成,人类编剧仅做了 dialogue 润色。这部讲述 AI 觉醒的作品最终拿到了最佳创意奖,让不少业内人跌破眼镜。但如果你仔细研究剧本会发现,核心冲突设定其实脱胎于 2017 年的独立电影《机器姬》,只是把实验室场景换成了元宇宙会议室。
国内某视频平台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2023 年平台收录的 230 部 AI 参与创作的短剧里,有 17 部播放量破亿,但这些作品 90% 集中在甜宠、悬疑两个类型。某头部 MCN 的制片人透露,他们用 AI 批量生成的 "霸总追妻" 剧本,分镜脚本相似度高达 68%,观众投诉最多的就是 "剧情像复制粘贴"。
真正让人在意的是去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青年剧本大赛,有 3 部 AI 主导创作的作品进入初赛,但都止步于 60 强。评委给出的共性评价是:"情节逻辑严密到不像人类写的,但人物对话像在念说明书,看不到呼吸感。"
📝 剧本创作的核心能力,AI 还差在哪?
情感颗粒度的缺失是最致命的短板。李安在访谈里说过,好剧本里的每个停顿都藏着潜台词。但目前即便是最先进的 Claude 3,处理 "欲言又止" 这种情绪时,往往只会用 "他沉默了片刻" 这种干巴巴的描述。某编剧工作室做过测试,让 AI 写一段夫妻吵架后和解的戏,AI 写出的台词永远是 "对不起"" 我错了 "这类直白表达,完全想不到人类常用的" 茶凉了,我再给你泡一杯 " 这种含蓄沟通。
人物弧光的塑造更是重灾区。经典剧本里的角色转变都有迹可循,比如《教父》里迈克从战争英雄到家族领袖的蜕变,有 17 处关键细节做铺垫。但 AI 写的人物经常突然黑化或洗白,某平台的 AI 剧本里,一个正直的警察突然收受贿赂,理由竟然是 "天气不好影响心情",这种离谱的设定在人类创作里几乎不可能出现。
还有文化语境的穿透力。去年某 AI 写的关于春节的剧本,把北方的饺子习俗安到了广东家庭,闹出笑话。这背后是 AI 对文化符号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像人类那样把地域记忆、时代背景融入情节。就像贾玲的《热辣滚烫》能把减肥和女性成长结合得那么自然,这种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捕捉,AI 目前还学不会。
🏆 获奖剧本的三大特质,AI 能复制吗?
原创性的稀缺性成了第一道坎。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近十年的得主,从《逃出绝命镇》到《瞬息全宇宙》,都有颠覆类型片传统的设定。但 AI 的创作逻辑本质是对现有文本的重组,某 AI 公司内部测试显示,用 1000 部经典剧本训练后,AI 写出的新剧本里,平均每 15 页就会出现与原作高度相似的桥段。这也是为什么 WGA(美国编剧工会)坚决反对 AI 剧本参与评奖,担心原创性标准被拉低。
能引发群体共鸣的社会洞察更难复制。《寄生虫》之所以能拿戛纳金棕榈,是因为它精准戳中了全球范围内的阶级焦虑。这种对时代脉搏的把握,需要创作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但 AI 没有真实生活体验,它对 "内卷" 的理解只来自网络热词,写出来的职场剧永远是 "996 加班"" 老板画饼 "这些浮于表面的表达,无法触及"35 岁危机 " 背后的生存恐惧。
结构上的反套路创新同样是 AI 的弱项。《盗梦空间》的多层梦境结构、《蝴蝶效应》的非线性叙事,都是打破常规的创新。但 AI 更擅长遵循经典结构,比如三幕式、英雄之旅,一旦要求它突破框架,写出的东西就会逻辑混乱。某编剧曾让 AI 模仿《穆赫兰道》的碎片化叙事,结果生成的剧本成了纯粹的意识流堆砌,完全没有内在逻辑。
🚫 AI 剧本创作的四大不可逾越的瓶颈
算力再强也解决不了伦理判断能力的缺失。剧本里经常会出现道德困境,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是否值得用 8 个人的生命换 1 个人。人类编剧能通过价值观做出抉择,而 AI 只会统计类似情节的常见处理方式,给出概率最高的选项,这种 "随大流" 的选择永远出不了彩。
幽默感的精准拿捏更是难上加难。好的喜剧剧本里,笑点往往藏在反差和留白里。但 AI 写的笑话要么是老掉牙的谐音梗,要么就是用力过猛的低俗段子。某喜剧团队测试发现,AI 写出的 100 个包袱里,只有 7 个能让观众笑出来,而且大多是因为 "尬笑"。
还有细节的独特性。王家卫的剧本里,"过期的凤梨罐头" 能成为爱情的隐喻;诺兰的剧本里,"旋转的陀螺" 能暗示梦境与现实。这些充满个人印记的细节,AI 根本写不出来,它生成的道具永远是 "玫瑰花"" 旧照片 " 这些大众符号。
最根本的是创作动机的缺失。人类写剧本是为了表达对世界的看法,AI 创作只是执行指令。没有内心的驱动力,就很难写出能震撼人心的作品。就像《当幸福来敲门》里,克里斯卖血那段戏之所以动人,是因为编剧亲身经历过类似的窘迫,这种带着血泪的创作,AI 永远模仿不来。
🤝 人机协作:AI 能成为编剧的最佳助手吗?
现在行业里更务实的做法是把 AI 当工具用。某头部影视公司的流程是:先用 AI 生成 10 个不同方向的故事大纲,编剧从中挑一个框架,再手动填充细节。这种模式下,AI 能帮编剧节省 30% 的构思时间,但最终决定作品质量的还是人类的创造力。
AI 在类型化写作中确实能发挥优势。比如写网络悬疑短剧,AI 能快速生成 "密室逃脱"" 连环杀人 " 等套路化情节,满足平台的量产需求。但这类作品往往止步于流量爆款,很难获得专业奖项认可。
真正有前景的是数据辅助创作。AI 可以分析某类题材的观众偏好,比如算出 "家庭伦理剧里,婆媳争吵的最佳时长是 45 秒",但怎么把这个数据转化为精彩的戏,还是得靠编剧的经验。就像《都挺好》里苏大强作妖的情节,既符合大数据显示的 "老年角色争议性越高越吸睛",又有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深刻洞察。
🔮 未来五年,AI 剧本能摸到奖项门槛吗?
保守估计,AI 写出的剧本可能在网络电影、低成本短剧里拿到商业奖项,但要冲击奥斯卡、戛纳这种级别的荣誉,五年内几乎不可能。不是技术不够进步,而是艺术评价体系的核心还是 "人性的温度",这恰恰是 AI 最欠缺的。
不过也不用太悲观。就像计算器没有取代数学家,AI 也不会取代好编剧。它会淘汰那些只会写套路剧本的从业者,让真正有才华的创作者更专注于表达内心的声音。或许未来某天,会出现人类与 AI 共同署名的获奖剧本,但主导者一定还是那个有血有肉的人。
毕竟,电影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完美的结构或华丽的台词,而是那些 "不完美" 里藏着的真实人生。这一点,AI 可能永远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