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 AI 生成的短剧剧本初稿,先别急着兴奋或者失望。这些半成品就像刚从模具里拿出来的毛坯,看着有个样子,但离能上桌的成品还差着好几道工序。我见过太多人直接用 AI 初稿开拍,结果要么节奏乱成一锅粥,要么人物像纸片人一样立不住。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怎么把 AI 给的 "骨架" 填成有血有肉的好剧本。
📝 第一步:通读三遍,把 AI 的 "套路" 拆干净
拿到剧本先打印出来,或者在屏幕上放大字号,第一遍从头到尾默读。这时候别动手改,就看两个事儿:故事是不是从头到尾说圆了?有没有明显跳戏的地方?AI 特别爱犯的错是前半段铺垫一个冲突,后半段突然忘了,比如开头说主角丢了重要文件,后面居然完全没提怎么找回来。
第二遍读的时候拿支笔,把所有让你 "出戏" 的台词画出来。AI 写对话经常像两个人在各说各的,比如:
甲:你昨天去哪了?
乙:今天天气不错啊。
这种完全不接茬的对话,在现实中除非是故意回避,否则绝对说不通。遇到这种情况,先想想角色为什么要这么说,是想转移话题还是没听清?根据动机重写,比直接删了更有戏。
第三遍只读场景描述。AI 爱堆砌形容词,什么 "阳光明媚的早晨,主人公缓缓推开那扇油漆剥落的木门",其实短剧拍起来哪有时间给这么多空镜?把所有超过 20 字的场景描述精简成 "晨,主角家门口" 这种短句,剩下的让镜头自己说话。
👥 让人物站起来:从 "AI 模板" 到 "有灵魂的人"
AI 写的人物经常是标签化的,比如 "暴躁老板"" 傻白甜秘书 ",这些形象在短视频里可能 3 秒能让观众记住,但想让人追着看,必须给他们加" 反骨 "。
试试这个方法:给每个主要角色列三个 "隐藏属性"。比如暴躁老板,表面对下属吹胡子瞪眼,背地里可能每天给流浪猫喂食;傻白甜秘书,看起来啥都不懂,却能在关键时刻说出一句通透的话。这些反差不用明说,藏在细节里 —— 老板抽屉里露出的猫粮袋,秘书笔记本上抄着的哲学句子。
对话是人物的另一张脸。AI 写的对话经常千篇一律,把所有角色的台词摘出来打乱,你可能都分不清是谁说的。改的时候,想象这个角色的声音:语速快还是慢?爱用口头禅吗?比如一个程序员角色,可能说话带点代码梗;一个退休教师,可能总爱用 "想当年" 开头。
我上次改一个 AI 剧本,里面有个外卖员角色,所有台词都像在念新闻稿。后来改成他说话总夹杂着各地口音的混合词,比如 "这单搞快点咯,不然要遭差评噻",一下子就鲜活多了。
📈 剧情改得 "勾人":每 30 秒必须有个小钩子
短剧黄金法则是前 3 秒抓眼球,前 15 秒出冲突,前 1 分钟让观众想知道 "接下来会怎样"。AI 经常把冲突拖得太长,或者一个冲突解决得太轻易。
拿 AI 生成的剧情线画个波浪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紧张程度。正常的好剧本应该像心电图一样有起伏,AI 写的往往是一条直线,或者突然飙升又断崖式下跌。比如一个追债剧情,AI 可能让债主进门就大吼大叫,然后主角立刻还钱,全程毫无波澜。
改的时候,在每个转折点加 "阻碍"。主角要去面试,不能让他顺顺利利到公司 —— 可以让他在路上捡到个钱包,纠结要不要送回去;到了发现面试官是前男友。这些小波折不用复杂,但能让观众一直提着心。
还有个 AI 容易犯的错:结局太 "圆满"。短剧要的是 "意犹未尽",不是 "皆大欢喜"。比如男女主历经波折在一起了,AI 可能写 "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如改成女主说 "先试试呗,不行拉倒",留个开放式的尾巴,反而让人记住。
🎬 场景和细节:把 "AI 的想象" 落地成 "能拍的画面"
AI 特别爱写一些看起来很美但根本拍不了的场景,比如 "万人空巷的街头,主角在人群中逆行"—— 你知道拍这一个镜头要协调多少群演吗?预算根本扛不住。
改场景的时候,脑子里要装着 "钱" 和 "时间" 两个算盘。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场景必须在这里拍吗?能不能换成更简单的地点?比如把 "豪华宴会厅" 改成 "公司茶水间",用几句对话暗示这是年会,效果可能更好。
细节是短剧的灵魂,AI 往往给得太笼统。比如写 "两人在咖啡馆吵架",不如改成 "女主把拿铁泼在男主衬衫上,奶泡顺着领带滴在他新买的皮鞋上"。具体的动作比干巴巴的 "吵架" 更有画面冲击力。
道具也能藏戏。AI 可能只写 "桌上有个旧相框",改的时候可以写成 "桌上的相框里是两人的合照,女主的脸被抠掉了,边缘还留着指甲刮过的痕迹"。一个道具就能说出一大堆没明说的故事。
⏱️ 节奏是生命线:用 "删减法" 逼出紧凑感
AI 生成的剧本经常在无关紧要的地方啰嗦,该快的地方又慢下来。有个简单的办法:把剧本按 15 秒一段剪开,每段必须有一个信息点 —— 要么推进剧情,要么揭露人物,要么制造悬念。
举个例子,AI 可能用 45 秒写主角起床、刷牙、出门,其实完全可以压缩成:
(闹钟响)
主角翻身按掉闹钟,一看表跳起来
(穿衣服时掉出一张罚单)
关门时撞翻垃圾桶
20 秒就交代了 "睡过头"" 经济紧张 " 两个信息,还比平铺直叙有动感。
对话也要掐水分。把所有 "你好"" 谢谢 ""再见" 这种客套话删掉一半,现代人说话没那么多铺垫。比如服务员问 "请问需要点什么",直接让主角说 "两杯美式,快点",既符合当下快节奏,又能体现性格。
🎭 最后一步:对着空气演一遍
改完别急着定稿,找个空房间,把所有角色的台词都念一遍,动作也要比划出来。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问题:有些台词说起来拗口,有些动作根本做不到。
比如 AI 写 "主角一边开车一边记笔记",真演起来要么危险要么假得明显,不如改成 "红灯时,主角急急忙忙在手机上打字",既合理又有生活气息。
还要考虑演员的感受。太长的台词容易让演员卡壳,特别是情绪激烈的戏份,把大段独白拆成短句,加一些停顿和动作提示,演员更容易入戏。
改 AI 剧本就像给机器人教跳舞,它能记住基本动作,但缺的是那点 "味儿"。这些技巧说穿了就是把 AI 的 "标准答案" 改成 "人之常情"—— 毕竟观众看的不是完美的故事,而是那些带着瑕疵却真实的人性。多改几版就会发现,AI 只是个省力气的工具,真正让剧本活起来的,还是你脑子里那些关于人的理解。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