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设定得像 "活档案",别给 AI 留脑补空间
很多人用 AI 写剧本,总觉得 "人物性格" 是个模糊的东西。说 "这个角色很暴躁",AI 可能写出来是摔杯子,也可能是骂脏话 —— 但现实中,暴躁的程序员和暴躁的菜市场大妈,发火的方式能一样吗?
关键就在 prompt 里的人物设定够不够细。你得把角色的 "人生简历" 塞进去:35 岁的汽修工老王,初中辍学,跟师傅学手艺时总被骂 "嘴笨手巧",所以说话带点结巴但用词糙,急了会拍大腿;28 岁的投行经理林姐,常春藤毕业,习惯用数据压人,句尾总带 "对吧" 来暗示不容置疑。这些细节不是废话,是 AI 判断对话风格的锚点。
更重要的是把性格拆成 "行为触发器"。比如 "内向的实习生小张,被批评时会重复对方最后三个字",或者 "退休教师李阿姨,不管说啥都像在改作业,爱用 ' 你看 ' 开头"。AI 对这种具体行为模式的理解,远比对 "内向"" 严厉 " 这种抽象词更准确。
试过一个极端案例:写一个自闭症少年的对话,最初 prompt 只写 "不善交际",AI 生成的全是生硬的短句,毫无特点。后来补充 "喜欢用动物比喻表达情绪,紧张时会重复最近看过的广告语",生成的对话立刻有了灵魂 —— 他拒绝别人时会说 "像刺猬遇到暴雨,我得回窝了",紧张时突然冒出 "XX 薯片,咔嚓脆",这才是活生生的人。
🗣️ 给对话装个 "性格过滤器",从词汇到句式全卡住
光设定人物还不够,得明确告诉 AI:这个角色说的每句话,都得过一遍 "性格筛子"。怎么筛?从词汇偏好、句式结构、甚至停顿习惯下手。
词汇上,年轻人可能爱用网络热词但夹杂行业黑话,比如电竞选手说 "这波操作太下饭,换我直接开摆";而老教授可能习惯用书面语但带点地方口音,比如上海老医生说 "侬这个情况,要多吃点米道清淡的"。在 prompt 里直接列出来 "禁用词汇" 和 "高频词汇",比让 AI 自己猜靠谱 10 倍。
句式更能暴露性格。急性子的人说话像机关枪,短句扎堆,比如 "快点!来不及了!车要开了!";慢性子的人总带拖延词,"嗯…… 这个嘛…… 要不缓缓?"。我做过测试,给同样的剧情,在 prompt 里加一句 "角色 A 说话从不超过 5 个字,角色 B 每句必带至少一个转折词",生成的对话立刻有了区分度,根本不用后期改。
还有个隐藏技巧:给角色加 "语言漏洞"。没人说话是完美的,结巴、口头禅、语法错误都是性格标签。比如创业失败的老板总说 "想当年我…… 哎算了",刚失恋的女生爱把 "随便" 挂在嘴边但尾音带哭腔。这些不完美的细节,反而让 AI 生成的对话更像真人在说。
🌿 场景是性格的放大镜,prompt 里必须带 "环境压力"
同样一个人,在咖啡厅和在急诊室说的话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但很多人写 prompt 只给角色设定,不提场景细节,结果 AI 生成的对话像在真空里说的,毫无真实感。
场景里的 "压力源" 是关键。比如写夫妻吵架,在 "刚被裁员的客厅" 和 "孩子生日宴的包间",对话火药味完全不同。前者可能直接骂 "你天天应酬有个屁用",后者可能压着火说 "等孩子睡了我们再谈"。在 prompt 里把这种环境压力写清楚 —— 温度、声音、在场的人、角色当时的生理状态(饿了?累了?疼了?),性格才会通过对话自然流露。
还有场景里的 "回忆锚点"。同一个公园,对初恋情侣是甜蜜的,对离婚夫妻是扎心的。在 prompt 里加一句 "这个地方是他们第一次约会的地方",AI 生成的对话会自动带上怀念或讽刺的调子,不用你额外提醒 "要表现伤感"。
试过写一个职场戏,角色是刚被提拔的经理和不服气的老员工。第一次 prompt 只写 "办公室吵架",生成的对话很平淡。后来改成 "下午五点的办公室,所有人都在等下班,老员工手里捏着被退回的报告",AI 立刻写出了老员工酸溜溜的话:"哟,新官上任就是不一样,连格式都要按你的来,我们这些老人可学不会"—— 这才是带场景味的性格对话。
🔄 用 "反哺式 prompt" 逼 AI 进步,别指望一次到位
没谁能第一次就写出完美的 prompt,关键是会根据 AI 的输出调整。这就像教徒弟,你得告诉他 "刚才这句不像你说的,应该更冲一点",AI 也吃这一套。
对比式反馈最有效。比如 AI 写了句 "我不开心",你觉得不符合角色 "嘴硬心软" 的性格,就可以在新 prompt 里说 "上一句太直白,改成嘴上怼人但行动关心的,比如 ' 谁管你啊,喏,水给你放这了 '"。下次 AI 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偏。
还可以用 "角色互评" 的方式优化。让 AI 先写一段对话,然后加一句 prompt:"让角色 A 评价角色 B 刚才说的话是否符合他的性格,如果不符合,让角色 A 重新说一遍"。这种自我纠错机制,能帮你发现很多没注意到的细节,比如一个节俭的老太太绝不会说 "这衣服才几千块,买了",AI 自己可能也会意识到这点并修正。
我有个习惯,每次生成对话后,都把不符合性格的句子摘出来,在 prompt 里明确标注 "禁止出现类似 'XXX' 的表达"。比如发现 AI 总让内向的角色说长篇大论,就加一句 "角色 C 每次说话不超过 20 个字,多用 ' 嗯'' 哦 ' 回应"。迭代个两三次,AI 生成的对话就能稳定在符合性格的轨道上。
⚠️ 这些坑别踩,90% 的人都栽过
不是细节越多越好,冗余信息会让 AI 抓不住重点。有人写 prompt 把角色小学班主任是谁都写上,结果 AI 反而忽略了核心性格。记住,只留影响说话方式的细节 —— 职业、核心矛盾、最近的重大事件,其他的能删就删。
别让角色 "精分"。同一个人前后说话风格突变,多半是 prompt 里的性格设定自相矛盾。比如又说 "他很内向",又要求 "他主动活跃气氛",AI 只能胡写。解决办法是给性格排优先级:"他虽然内向,但在保护家人时会变得很凶",这样 AI 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切换模式。
还有个低级错误:用形容词堆性格,不用行为举例。说 "他很幽默" 不如说 "他总用自嘲化解尴尬,比如被嘲笑胖时会说 ' 我这是自带救生圈,安全 '"。AI 对具体行为的理解远超过抽象形容词,这是血的教训 —— 以前写一个 "幽默的医生",没给例子,AI 写的全是冷笑话,后来加了 "擅长用病人的职业开玩笑",才写出 "你这程序员的颈椎,比你写的 bug 还扭曲" 这种带感的台词。
最后提醒一句,AI 毕竟是工具,它能帮你生成符合逻辑的对话,但真正的性格魅力藏在那些 "不合逻辑" 的细节里—— 一个平时很理性的人,看到特定东西突然语无伦次;一个暴躁的人,唯独对小动物说话温柔。这些反常识的点,得靠你在 prompt 里亲手埋进去,AI 才挖得出来。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