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刚开始用 AI 写剧本或者小说,总觉得输出的内容散架,要么情节跳脱,要么人物行为没逻辑。其实问题不在 AI 工具本身,而在于你没给它搭好 “骨架”—— 也就是故事结构模型。就像盖房子得先有图纸,AI 创作也需要你提前定好结构框架,它才能填充血肉。今天就拆解几个最实用的核心模型,哪怕是新手,跟着套用也能让故事立起来。
📖 三幕式结构:AI 最易上手的经典框架
三幕式结构堪称叙事的 “万能公式”,不管是电影剧本还是网络小说,用它来框定情节准没错。AI 对这种结构的适配度特别高,因为它有明确的节点划分,你只需要给 AI 设定好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就行。
第一幕是 “建立世界”,大概占全文 25% 的篇幅。这里要做两件事:介绍主角的日常,以及抛出 “激励事件”。比如写职场剧,开头可以让主角过着朝九晚五的重复生活,突然接到一个可能让他失业的项目 —— 这就是激励事件,目的是把主角从舒适区拽出来。给 AI 喂指令时,直接说 “第一幕需要展示主角当前的工作状态,包含 3 个日常场景,最后用一个突发项目打破平衡”,它就能顺着这个思路产出内容。
第二幕是 “冲突升级”,占比 50% 左右,是故事的主体。这里要设置一系列 “阻碍” 和 “小胜利”,让主角在反复拉扯中成长。就像打怪升级,主角解决了一个问题,马上会遇到更大的麻烦。写悬疑小说时,主角查到一个线索,转头发现关键证人失踪了;找到新方向,又被反派误导。AI 写这段时容易犯 “冲突疲软” 的错,你得在指令里明确 “每 3 个章节要有一个反转,主角的计划至少失败 2 次”,用具体要求逼着 AI 制造张力。
第三幕是 “解决与收尾”,剩下的 25% 篇幅要完成两件事:最终对决和结局。最终对决得是主角能力的集中体现,比如之前一直胆小的主角,在第三幕敢直面反派。结局不一定非得圆满,但要呼应开头的伏笔。AI 经常会写得仓促,你可以提前标注 “结局需要回收第一幕埋下的项链线索,主角通过项链想起关键记忆”。
🗺️ 英雄之旅结构:让 AI 写出有成长感的角色
约瑟夫・坎贝尔的英雄之旅结构,特别适合塑造有弧光的主角,AI 用这个模型写出来的人物会更立体。整个结构分 12 个阶段,但不用死记硬背,简化成 “启程 - 启蒙 - 回归” 三个大阶段就行。
启程阶段,主角得有个 “召唤冒险” 的契机。可能是被迫的,比如家人被掳走;也可能是主动的,比如发现一张藏宝图。AI 写这段时,要让它突出主角的 “不情愿”,几乎所有英雄一开始都想拒绝召唤,这种犹豫才真实。比如写奇幻小说,主角本来是个普通学生,突然被告知自己是救世主,第一反应肯定是 “搞错了吧”。你给 AI 的指令可以是 “主角接到冒险召唤时,用 3 个细节表现他的抗拒,比如打翻水杯、语无伦次”。
启蒙阶段是主角的 “打怪升级期”,会遇到导师、伙伴和敌人。导师负责传授技能,伙伴提供支持,敌人则制造危机。这个阶段的关键是 “阈限穿越”—— 主角彻底告别过去的自己。比如写武侠小说,主角从一开始不敢用剑,到后来能独当一面。AI 容易把这个过程写得太顺,你要在指令里加 “让主角在第 5 章经历一次重大失败,失去一个伙伴,以此推动他蜕变”。
回归阶段,主角带着 “宝物” 回到出发地,这里的 “宝物” 可能是实物,也可能是成长后的认知。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家,而是要用新的能力解决最初的问题。比如主角出发是为了寻找解药救村子,回来时不仅带了解药,还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给 AI 的提示可以是 “结局时,主角解决危机的方式必须和他出发时的想法完全不同,体现成长”。
🌀 嵌套式结构:用 AI 写出烧脑又有序的故事
嵌套式结构就像俄罗斯套娃,一个故事里藏着另一个故事。这种结构能增加故事的层次感,但也容易写乱。AI 在处理这种结构时,需要你提前设定好 “外层故事” 和 “内层故事” 的关联点。
外层故事是 “壳”,负责引导读者进入。可以是一个人在看日记,日记里的内容就是内层故事;也可以是角色在回忆,回忆中的情节构成内层。外层故事的节奏要慢一点,时不时和内层故事呼应。比如外层主角看到日记里提到暴雨,窗外突然也下起雨来。给 AI 的指令要明确 “每写完 2 段内层故事,插入 1 句外层主角的反应描写”,避免两个故事脱节。
内层故事是 “核”,通常比外层更精彩,是矛盾的集中体现。但内层不能脱离外层单独存在,两者要有因果关系。比如内层故事讲的是上一代人的恩怨,外层故事里的主角正在被这些恩怨影响。AI 写内层时容易放飞自我,你要在关键节点提醒 “这段情节要为外层主角的某个决定埋下伏笔”。
嵌套的关键是 “闭环”,最后内层故事要能解释外层的疑惑。比如外层主角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疏远自己,内层故事揭示父亲年轻时的秘密,让主角理解了父亲。给 AI 的提示可以是 “在故事结尾,外层主角的某个行为必须是对内层故事的回应”,这样才能让两个故事形成合力。
🔄 非线性结构:让 AI 打破时间线,写出独特叙事
非线性结构不按时间顺序讲故事,可能先讲结局,再倒叙开头,中间穿插不同时间段的情节。这种结构能制造悬念,但对逻辑要求高。AI 处理起来需要你提前画好 “时间节点图”。
首先要确定几个关键时间点,比如 “现在”“三年前”“十年后”。每个时间点都要有标志性事件,方便读者区分。写悬疑剧时,先展示凶案现场(现在),再倒叙死者生前的人际关系(三年前),最后预告凶手的下场(十年后)。给 AI 的指令要具体到 “用加粗的日期标注每个段落的时间,比如【2023.5.12】”,避免读者 confusion。
不同时间线的情节要有关联物,可能是一件物品,也可能是一句话。比如 “三年前” 的角色说过 “我讨厌红色”,“现在” 的凶案现场就有一件红色外套。这个关联物是读者的 “导航仪”,帮助他们理清时间线。AI 容易忽略这些细节,你要单独列出 “关联物清单”,让它在不同时间线反复出现。
非线性不是乱序,而是 “故意的打乱”。所有情节最终要能拼接成完整故事,就像拼图。给 AI 的提示可以是 “把结局的关键信息拆成 3 部分,分别放在不同的时间线里,最后一章拼起来”,这样既保持悬念,又不会逻辑混乱。
🎭 群像式结构:用 AI 驾驭多主角故事
群像式结构没有单一主角,多个角色的故事线并行,通过某个事件交织在一起。这种结构适合写社会剧或职场剧,但容易出现 “有的角色饱满,有的角色工具人” 的问题。AI 在写群像时,需要你给每个角色设定 “核心需求” 和 “交集点”。
每个角色都要有独立的目标,不能为了配合别人的剧情而行动。比如写职场剧,前台想升职,技术员想研发新软件,老板想挽救公司,这三个目标要同时推进。给 AI 的指令要明确 “每个角色的章节都要体现他的核心需求,不能跑偏”。
角色之间的交集要自然,可能是共同参加一个会议,也可能是在电梯里偶遇。交集是推动剧情的关键,一个角色的行为会影响另一个角色的计划。比如技术员的研发失败,导致老板的挽救计划受阻,进而影响前台的升职机会。AI 写交集时容易生硬,你可以提示 “让角色的交集由一个意外事件引发,比如打翻咖啡弄脏文件”,增加真实感。
群像的难点是 “平衡”,不能让某个角色戏份过多。可以给每个角色分配大致的章节比例,比如 A 占 30%,B 占 25%,C 占 25%,剩下的给配角。给 AI 的指令可以是 “写完 A 的 3 个章节后,必须切换到 B 或 C 的视角”,避免厚此薄彼。
掌握这些结构模型,不是为了限制 AI 的创造力,而是给它一个 “创作轨道”。AI 就像马力强劲的车,你得先修好路,它才能跑得稳、跑得快。刚开始用的时候可以从简单的三幕式入手,熟练后再尝试嵌套、非线性这些复杂结构。记住,AI 是工具,最终决定故事好坏的,还是你对结构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洞察。多练几次,你会发现用 AI 写剧本小说,其实没那么难。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