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短剧圈混,总能听到有人讨论 AI 写剧本这事儿。有人说这玩意儿简直是救星,分分钟就能出一稿,效率高到离谱;也有人骂骂咧咧,说用 AI 写出来的东西简直没法看,逻辑混乱还没灵魂。那 AI 写短剧剧本到底靠不靠谱?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
📊 AI 写短剧剧本的现状:是风口还是噱头?
打开各大创作平台,“AI 剧本生成” 的广告满天飞。某数据平台统计,2024 年国内短剧行业里,有近三成的团队尝试过用 AI 写剧本,其中中小团队占比超过七成。这些团队为啥这么热衷于 AI?说白了就是省钱省时间。一个成熟的编剧写一集 10 分钟的短剧,从构思到成稿至少得两天,酬劳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但用 AI,只要输入关键词,十几分钟就能出一版初稿,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实际效果呢?去年有个小成本短剧《总裁的契约甜心》,据说大半剧情是 AI 写的,上线后播放量惨淡,弹幕里全是 “剧情太离谱”“人物像木偶” 的吐槽。但也有成功案例,比如某平台的爆款短剧《外卖小哥的逆袭》,编剧团队用 AI 生成基础框架,再自己填充细节和情感,最终播放量破亿。这说明 AI 不是不能用,关键看你怎么用。
现在行业里对 AI 的态度挺分裂。一些头部公司成立了专门的 AI 创作小组,研究怎么让 AI 更贴合短剧的创作规律;而不少老编剧则对 AI 嗤之以鼻,觉得这是在毁这个行业。不过不可否认的是,AI 已经悄悄渗透进短剧创作的各个环节,从人设搭建到台词生成,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 AI 创作短剧剧本的底层逻辑:它到底在 “想” 什么?
要搞懂 AI 写剧本靠不靠谱,得先明白它是怎么干活的。简单说,AI 就像个超级能记东西的学生,它把网上能爬取到的几百万甚至几千万部短剧剧本、小说、影视片段都嚼碎了,然后找出里面的规律。比如它发现 “霸道总裁” 这个人设,出现时往往伴随着 “冷笑”“扔黑卡”“壁咚” 这些动作;“穿越” 题材里,主角刚过去时大概率会遇到危机,然后用现代知识解决问题。
这些规律在 AI 脑子里会形成无数个 “标签”,当你让它写剧本时,它就根据你给的关键词,把这些标签重新组合。比如你输入 “古装 + 甜宠 + 女扮男装”,它就会从记忆库里调出所有相关的元素,拼凑出一个故事线。但问题是,AI 只会拼,不会 “想”。它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情节要这么设计,也不懂人物的情感为什么要这么表达,只是按照之前的 “套路” 来。
现在有些高级的 AI 模型,比如 GPT-4、文心一言的进阶版,会加入一些 “逻辑推理” 模块。你给它一个开头,它能顺着往下推几步剧情,甚至能考虑到前后的因果关系。但这种推理能力很有限,一旦剧情稍微复杂点,需要深层次的情感铺垫或者反转,AI 就容易露怯。比如写一个 “闺蜜反目” 的情节,AI 可能只会写她们因为男人吵架,但写不出那种从信任到背叛的细腻心理变化。
💡 用 AI 写短剧剧本的实用技巧:让 AI 成为得力助手
既然 AI 有局限,那怎么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几年跟不少用 AI 写剧本的团队聊过,总结出几个实用技巧,亲测有效。
先搭框架再填肉。别指望 AI 直接给你写一整部完美的剧本,最好是你先把故事的核心框架搭好,比如人物小传、主要矛盾、关键转折点,然后让 AI 去填充具体的台词和场景描写。有个团队做过实验,同样写一个 “校园霸凌反击” 的故事,直接让 AI 写,出来的东西乱糟糟;但先给 AI 列好 “主角被霸凌 - 发现霸凌者的秘密 - 巧妙反击 - 和解” 这个框架,再让它写,效果提升了 60%。
关键词要够具体。给 AI 的指令越详细,出来的东西越靠谱。别说 “写个爱情故事”,要说 “写一个 25 岁社畜女孩和 30 岁牙医的爱情故事,女孩有点社恐,牙医外冷内热,第一次相遇是女孩去看牙时差点晕倒”。你给的细节越多,AI 能调用的精准 “标签” 就越多,写出来的内容就越贴合你的想法。
多轮对话修正。AI 第一次写的东西肯定有不少问题,别扔了重来,跟它 “聊”。比如它写的台词太生硬,你就说 “这段对话要更生活化,像闺蜜之间聊天一样,带点调侃的语气”;它写的情节不合理,你就指出来 “这里主角明明很怕黑,怎么会主动去地下室?改一下,让她被人推下去”。多来几轮,剧情会越来越顺。
用 AI 做 “灵感跳板”。有时候卡文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写,就让 AI 随便写几个方向。哪怕写得很烂也没关系,说不定某个烂点子里就藏着一个好想法。有个编剧朋友说,她写一个悬疑短剧时,卡在上个世纪的一个案件怎么和现在联系起来,AI 给了个 “祖传玉佩” 的点子,虽然很老套,但她顺着这个思路,改成了 “祖传的收音机里藏着线索”,效果特别好。
📈 AI 写短剧剧本的优势: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它?
不可否认,AI 在写短剧剧本这件事上,确实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
速度快到离谱。之前帮一个团队赶项目,三天要出 10 集短剧的初稿,正常情况下至少得三个编剧连轴转。最后我们用 AI,两个人配合,一天半就搞定了初稿。虽然后期改得死去活来,但至少没耽误交稿时间。对于那些需要快速试错、看市场反应的短剧项目来说,AI 的这个优势太重要了。
能处理海量信息。写历史题材的短剧,要查一堆资料,比如某个朝代的服饰、礼仪、官职,很容易出错。但 AI 可以瞬间调出这些信息,甚至能把不同来源的资料整合起来。有个团队写唐朝的短剧,用 AI 生成的 “长安城商业街描写”,里面连当时流行的小吃、商铺的布局都写得清清楚楚,比他们自己查资料效率高多了。
风格多变不重样。想写个东北味儿的短剧?让 AI 模仿赵本山的小品语气;想写个文艺点的?让它学王家卫的台词风格。AI 能快速切换不同的风格,这对于做系列短剧,每集换一种风格的团队来说,简直是福音。
降低创作门槛。以前没写过剧本的人,想入行很难。现在有了 AI,哪怕你不懂分镜、不懂台词节奏,只要有点故事想法,就能让 AI 帮你把它变成像模像样的剧本。这两年不少素人创作者靠 AI 写出的短剧小火,也让短剧行业的门槛低了不少。
🚫 AI 写短剧剧本的短板:这些坑你得知道
说了这么多优点,也得聊聊 AI 的 “坑”。这些坑踩过一次,可能就会让你对 AI 彻底失望。
情感表达太生硬。短剧之所以能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能快速调动观众的情绪,或哭或笑或愤怒。但 AI 写的情感戏,总让人觉得差点意思。比如写生离死别,AI 只会堆砌 “眼泪”“心碎”“不舍” 这些词,但写不出那种呼吸都带着痛的感觉。有个团队用 AI 写母亲去世的戏,出来的台词像在读说明书,最后还是得请老编剧重写。
逻辑漏洞防不胜防。有时候 AI 写的剧情,前面说主角怕水,后面突然就让他去救落水的人,还不解释原因;前面说反派是个富二代,后面又说他为了几百块钱去偷东西。这些逻辑漏洞,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等剧本拍出来播了,才被观众在弹幕里骂惨。
容易抄袭撞梗。AI 是靠学习已有的内容来创作的,这就导致它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跟某个现成的剧本 “撞车”。去年有个短剧团队就因为用 AI 写的剧情,跟三年前的一部网剧太像,被起诉侵权,赔了不少钱。所以用 AI 写出来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再查重,别掉以轻心。
缺乏原创性。现在打开短剧平台,刷到的很多剧情都感觉似曾相识,这背后就有 AI 的 “功劳”。AI 总是在重复已有的套路,很难写出真正新颖的东西。观众看久了,就会觉得腻,这对整个短剧行业来说,不是好事。
🔮 未来展望:AI 与短剧创作会走向何方?
很多人担心,AI 会不会取代编剧?从目前的情况看,短期内不太可能。AI 更像是一个 “超级助理”,能帮编剧处理繁琐的工作,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去琢磨故事的内核和情感的表达。
以后的短剧创作,可能会形成 “AI + 人” 的模式:AI 负责搭框架、填细节、查资料;人负责定方向、修情感、控节奏。就像现在的摄影师用修图软件,但拍什么、怎么拍,还是得靠人来决定。
随着技术的发展,AI 的逻辑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可能会提升,但剧本创作中最核心的 “人性洞察”,估计还是得靠人。毕竟 AI 再厉害,也体会不到失恋的痛苦、成功的喜悦、生活的无奈,而这些正是短剧能打动观众的根本。
所以说,AI 写短剧剧本靠不靠谱,关键看你怎么用。用得好,它就是省时省力的利器;用不好,它就是坑你没商量的 “猪队友”。与其纠结 AI 能不能完全取代人,不如好好研究怎么跟它合作,让它为自己的创作添砖加瓦。毕竟,不管工具怎么变,能写出让观众喜欢的故事,才是硬道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