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 AI 工具的「薅羊毛」指南
刚开始玩 AI 写剧本,没必要一上来就砸钱买会员。现在市面上能打的免费工具不少,关键是要知道怎么把它们的功能用到极致。像豆包、ChatGPT3.5 这类基础模型,用来搭剧本框架、生成对话初稿完全够用。我试过用豆包生成 15 分钟短剧的分集大纲,只要把「现代都市 + 甜宠 + 误会梗」这几个关键词喂进去,5 分钟就能出来 3 个不同版本的故事线。
但免费工具都有短板。比如 GPT3.5 写情感戏容易套路化,角色对话像机器人吵架。这时候可以用「追问法」逼它升级 —— 写完一段男女主争吵的戏,直接回一句「这里女主的愤怒要带点委屈,她上周刚帮男主还了信用卡,你得把这个潜台词藏进去」。多磨几轮,台词就能带上烟火气。
还有个野路子:用不同工具分工干活。DeepL 用来打磨台词的口语化表达,Notion AI 做逻辑校验,看看情节转折有没有硬伤。这些工具单独用都一般,组合起来能抵过半套付费系统。我认识个新人,就靠这套组合拳,三个月写出 20 个短剧脚本,其中 3 个被 MCN 机构看中了。
✍️ 从「AI 初稿」到「可拍剧本」的改造公式
AI 写的东西,顶多算块璞玉,不打磨根本没法用。我见过太多人直接把 GPT 生成的剧本投给平台,结果石沉大海。问题在哪?AI 只会堆砌元素,不会制造「钩子」。
第一个要改的是开场。短剧黄金 3 秒定律 —— 前 3 秒必须让观众看到冲突。AI 写的开场经常是「阳光明媚的早晨,女主在厨房做早餐」,这种得全删。改成「女主举着菜刀追男主,面包机还在叮当作响」,画面感和冲突感一下子就出来了。我用这个方法改的剧本,平台初审通过率从 20% 提到了 60%。
然后是角色动机。AI 容易写「工具人」,角色行为全为剧情服务,不管逻辑。比如让富家千金突然去摆地摊,AI 可能只会说「她想体验生活」。你得给她加个具体理由,比如「老爹断了她的卡,还放话能靠摆地摊赚够房租就同意她和穷小子交往」。加个具体目标,角色立马立起来了。
节奏也是个大问题。AI 写的剧本经常前松后紧,或者高潮来得莫名其妙。我的办法是画「情绪曲线表」:把每 30 秒的剧情标上情绪值,0 到 10 分。正常的短剧应该是「低 - 高 - 低 - 爆高」的波动,比如第 1 分钟让男女主吵崩(8 分),第 2 分钟女主发现男主偷偷给她买药(3 分),最后 30 秒男主求婚(10 分)。按这个曲线改,观众根本舍不得快进。
💸 变现第一步:把剧本变成「现金流」
别等剧本完美了才想着赚钱,半成品也能变现。抖音、快手的「剧情号」常年缺脚本,15 秒的小段子只要有爆点,一条能卖 50-200 块。我有个学员专写「职场反转」小剧本,比如「老板当众骂员工,转头发现员工是董事长女儿」,三个月靠这个赚了两万多。
怎么找到这些买家?直接搜「剧情号收稿」,很多账号简介里就有邮箱。投稿时别只发剧本,最好附上「拍摄建议」,比如「第 3 秒给女主翻白眼的特写,背景音乐用《社畜的泪》」。显得你懂行,通过率能提高一倍。
公众号和小红书也能赚零花钱。写「AI 剧本创作教程」比直接发剧本更受欢迎。比如「用 ChatGPT 写婆媳戏的 3 个咒语」,配上你改稿前后的对比图,很容易吸引同行关注。粉丝到 500 以上,就能接 AI 工具的推广,一条广告 200-500 块,还不耽误你写剧本。
另外,多参加平台的征稿活动。像「快手星芒计划」「抖音剧星计划」,新人中奖率不低。去年有个朋友靠一个「外卖小哥救了被绑架的女总裁」的剧本,拿了 5000 块奖金,还被平台签约了。这些活动信息在平台的「创作者中心」都能找到,每周花 10 分钟看看,机会不少。
📊 对接付费平台的「敲门砖」制作
想进付费短剧平台,光有好剧本不够,得按平台的「口味」定制内容。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偏好:比如「腾讯微视」爱古装甜宠,「爱奇艺随刻」喜欢悬疑反转,「优酷小剧场」偏现实题材。投之前先刷它首页的爆款,总结出规律再动笔。
我总结了个「平台适配公式」:先统计该平台最近 10 部爆款的共同点,比如「女主职业」「反派身份」「结局类型」,然后让 AI 按这个模板生成剧本。上次帮一个学员改稿,把他写的「都市爱情」剧本里的女主职业从「设计师」改成「带货主播」(因为目标平台的爆款女主多是主播),立马就被看中了。
样片比剧本更有说服力。如果预算有限,用手机拍个 3 分钟片段就行,重点拍高潮戏。比如你写的是复仇剧本,就拍女主当众揭穿渣男的那场戏。平台看样片,主要看演员表现力和镜头感,这些比剧本文字更直观。我认识个团队,就靠 5 部手机样片,拿到了某平台的 10 万预付款。
pitch 的时候别只说剧情。要算笔账给平台看:「这个剧本的主角是退休大妈,目标观众和你们平台 45 岁以上用户重合率 80%,植入保健品广告的空间很大」。平台关心的是能不能赚钱,你替它想清楚,签约就容易多了。
🤝 签约后的「保鲜」策略
签了平台不是一劳永逸,得学会在合作中掌握主动权。合同里一定要加「修改次数限制」,最多 3 次大改,不然平台能让你改到怀疑人生。我见过一个编剧,被平台来回改了 11 版,最后项目黄了,时间全浪费了。
要和平台的运营搞好关系。别只在交稿时联系,平时看到好的社会新闻可以分享给他们,说「这个事件改成婆媳剧冲突肯定强」。关系处好了,他们会提前告诉你平台的新方向,比如「下个月要推校园题材,你赶紧准备」。这种内部消息,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多开发「系列剧本」。比如写个「小区保安的奇葩日常」,第一部火了,立马出第二部、第三部。系列剧的招商更容易,平台也更愿意给资源。有个编剧的「快递小哥」系列,连拍 5 部,光冠名费就赚了 30 万。
最后别忘了留一手。合同里要写明「剧本的二次改编权归自己」,比如你的短剧火了,还能改成小说、有声书。这些衍生收入有时比短剧本身还多。我知道的一个案例,一部校园短剧的小说改编权卖了 8 万,比剧本费还高。
🚫 变现路上的「坑」要避开
AI 写剧本容易踩版权坑。别让 AI 直接生成完整剧本,最好是你写大纲,让 AI 填对话,这样版权更清晰。另外,要检查 AI 写的内容有没有抄袭 —— 用「知网研学」或者「剧本网」的查重功能,相似度超过 15% 就得重写。去年有个团队因为 AI 生成的剧本和某老电影撞梗,赔了 5 万块。
别被「保底承诺」忽悠。有些小平台说「签保底 10 万」,但合同里藏着「播放量不达标就扣钱」的条款。签之前一定要让平台出示近半年的实际结算数据,看看其他编剧真正拿到手的有多少。靠谱的平台会主动给你看,遮遮掩掩的多半有问题。
不要只依赖一个平台。哪怕和某个平台合作得再好,也要留 30% 的精力给其他渠道。短剧平台的风向变得快,说不定今天火的题材,下个月就没人看了。多铺几个渠道,东边不亮西边亮。我现在同时和 3 个平台合作,就算有一个平台停更,收入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AI 确实让剧本创作的门槛低了很多,但想靠这个赚钱,还得懂点「人情世故」—— 知道平台要什么,观众爱什么,怎么保护自己的利益。刚开始慢没关系,写够 50 个剧本,该踩的坑踩遍了,路自然就顺了。我见过最快的新人,用 AI 写剧本,半年就从兼职变成了全职,现在月收入稳定在 5 万以上。关键不是 AI 有多厉害,是你能不能把 AI 当成工具,而不是依赖它。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