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 AI 写剧本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人卡在第一步 —— 选题材。选对了题材,剧本就成功了一半;选错了,哪怕 AI 文笔再好,也很难获得市场认可。其实 AI 不只是用来写剧本的工具,更能成为选题的 “智囊”,关键是要掌握用 AI 做市场热点分析的技巧。
📊 选题前必须明确的两个核心问题:AI 能帮你解决什么?
很多人用 AI 选题时,直接让 AI 推荐 “热门题材”,这其实是误区。AI 的核心价值不是 “给答案”,而是 “处理信息”。在选题阶段,你得先想清楚两个问题,再让 AI 发力。
第一个是 “你的核心能力是什么?”。AI 能写各种题材,但你未必能驾驭。比如你擅长写细腻的情感戏,AI 就算告诉你 “科幻机甲是热点”,你写出来也可能生硬。所以先用 AI 整理自己的过往作品数据 —— 把你之前写过的剧本、获得的反馈(比如平台播放量、评论关键词)输入给 AI,让它分析 “你的作品中哪些元素被讨论最多”“观众对你的风格评价集中在哪些点”。这些数据能帮你锁定 “你擅长且已有受众基础” 的题材方向。
第二个是 “目标平台的偏好是什么?”。同样是剧本,短视频平台偏好 1 分钟内有反转的微短剧题材,长视频平台更看重 3 集内立住人设的连续剧,院线电影则需要能支撑 90 分钟的强冲突主线。让 AI 去爬取目标平台近 3 个月的热门作品(比如 B 站的热门国创、抖音的爆款微短剧),重点分析 “这些作品的题材标签”“时长”“更新频率” 甚至 “弹幕高频词”。比如 AI 可能会告诉你 “某平台近一个月古装题材占热门榜 40%,但其中 80% 都加入了‘轻喜剧’元素”,这就是平台给你的隐形信号。
别小看这两个准备工作,它们能让 AI 的分析更有针对性。如果跳过这一步,AI 推荐的热点可能和你、和平台完全不匹配,白费功夫。
🔍 用 AI 做市场热点分析的 3 个具体操作:从 “找热点” 到 “挖潜力”
知道了自己和平台的需求,接下来就是让 AI 帮你精准抓热点。这一步不能只看 “现在火什么”,更要判断 “未来能火什么”,不然等你写完,热点早就过了。
第一个操作是 “跨平台数据整合”。单一平台的热点有局限性,比如某短视频平台火 “重生复仇”,但长视频平台可能更火 “职场成长”。让 AI 同时收集视频平台(爱优腾、B 站)、社交平台(微博热搜、小红书话题)、票务平台(猫眼、淘票票)的数据,然后做交叉分析。比如 AI 发现 “微博上‘宠物治愈’话题近两周讨论量增长 200%,小红书相关笔记点赞量提升 150%,但长视频平台同类题材作品不足 10 部”,这就是典型的 “需求大于供给” 的潜力题材。
第二个操作是 “拆解热点的‘核心元素’”。很多人看到某部剧火了,就直接跟风写同题材,比如《漫长的季节》火了就都写 “东北往事”,但其实观众喜欢的可能不是 “东北” 这个地域,而是 “时代变迁中的小人物温情”。让 AI 把热门作品拆解成 “核心冲突”“人设标签”“情感落点” 等元素,再统计这些元素的出现频率。比如 AI 分析 10 部爆款剧后告诉你 “‘普通人逆袭’的核心冲突出现 8 次,‘原生家庭和解’的情感落点出现 6 次”,你就可以把这些元素组合到自己擅长的题材里,而不是单纯模仿。
第三个操作是 “预测热点生命周期”。有些热点是 “昙花一现”,比如某综艺带火的 “露营题材”,可能火 1 个月就降温;有些是 “长线趋势”,比如 “女性成长”,近 3 年热度一直稳步上升。让 AI 用时间轴分析某题材的热度变化 —— 如果是 “突然爆发且没有持续讨论的衍生话题”,大概率是短期热点,适合写微短剧快速变现;如果是 “缓慢上升且不断有新子话题出现”,就是长线题材,可以打磨成长剧本。比如 AI 显示 “科幻题材中‘AI 伦理’相关讨论从 2023 年的 10 万条增长到 2024 年的 50 万条,且出现‘AI 与人类友谊’‘AI 觉醒后的选择’等新子话题”,这就值得深入挖掘。
这三个操作下来,你得到的就不是模糊的 “热点列表”,而是具体的 “题材开发指南”。
🎭 结合题材特性:让 AI 帮你找到 “差异化切口”
就算确定了热门题材,也不能直接跟风。市场上同题材的剧本太多,你得找到一个 “别人没做过” 的切口。AI 在这一步的作用,是帮你排查 “已被过度开发的角度”,找到 “空白区”。
拿古装题材来说,现在市场上最多的是 “宫廷权谋” 和 “仙侠虐恋”。让 AI 去统计这两个子题材的作品数量、观众差评关键词 —— 可能会发现 “权谋剧里 80% 都围绕‘夺嫡’,观众差评集中在‘套路重复’;仙侠剧里 60% 都有‘三生三世’设定,观众说‘看腻了’”。这时候你就可以避开这些方向,让 AI 推荐古装题材里的 “小众子类别”,比如 “古代工匠”“宫廷美食”,再分析这些子类别的受众基础 —— 如果 AI 发现 “古代美食相关的纪录片播放量不错,但剧本几乎没有”,这就是好切口。
再比如悬疑题材,很多人写 “连环杀人案”,但 AI 可能会告诉你 “近半年‘日常悬疑’(比如小区里的怪事、办公室的秘密)的搜索量增长了 120%,但成品很少”。这时候你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 AI 帮你梳理 “日常场景里可能发生的悬疑点”,比如 “合租室友突然改变的习惯”“公司茶水间的匿名留言”,这些切口既贴近观众,又避开了竞争。
关键是要让 AI 做 “反向排查”—— 先告诉你 “哪些角度不能写”,再引导它思考 “还能从哪些角度写”。可以给 AI 提具体要求,比如 “帮我列出职场题材中,近 1 年没出现过但观众可能感兴趣的职业”,AI 可能会给出 “宠物殡葬师”“古籍修复师” 这样的答案,这些就是差异化的起点。
⚠️ 避开 AI 分析的 3 个陷阱:别让数据骗了你
AI 分析的是数据,但数据有时候会 “说谎”。如果完全迷信 AI 的结论,很容易踩坑。这三个陷阱一定要注意。
第一个陷阱是 “忽视‘隐性需求’”。AI 能看到 “观众在看什么”,但看不到 “观众没说出来但想要的”。比如某平台亲子题材很火,AI 会告诉你 “家长喜欢看‘孩子懂事’的剧情”,但实际观众可能藏着 “家长也需要被理解” 的需求 —— 这时候写 “孩子反过来安慰职场受挫的妈妈”,反而能打动人。解决办法是让 AI 分析 “热门作品的评论区里,哪些‘负面评论’其实藏着需求”,比如 “很多人说‘主角太完美不真实’,其实是想要‘有缺点的普通人’人设”。
第二个陷阱是 “数据滞后性”。AI 收集的是 “已经发生的热点”,但剧本创作需要时间。比如你现在用 AI 看到 “某社会事件带火了某题材”,等你写完剧本、拍完,事件热度可能已经过了。这时候要让 AI 结合 “长期趋势” 和 “短期热点”,比如某社会事件带火 “邻里关系” 题材,而 AI 发现 “社区互助” 这个长期话题一直有讨论,你就可以把短期热点里的 “事件情绪” 融入长期话题,比如写 “社区居民一起解决生活难题”,既借了热点的力,又不会过时。
第三个陷阱是 “过度依赖标签化”。AI 会给题材贴标签,比如 “甜宠”“悬疑”“古装”,但好剧本往往是 “跨标签” 的。如果只盯着单一标签,很容易写得单薄。可以让 AI 做 “标签组合分析”,比如 “甜宠 + 职场”“悬疑 + 家庭”,看看这些组合的市场空白。比如 AI 可能会发现 “甜宠剧里几乎没有‘职场新人互助’的设定”,你就可以尝试这个组合,既有甜宠的受众基础,又有职场的新鲜感。
记住,AI 是工具,最终的判断还是要靠你。数据告诉你 “市场需要什么”,但你的创意和感受力,才能决定 “怎么把它做得更好”。
📝 实战案例:用 AI 完成一次完整的题材选择
给你看一个具体的例子,看看整个流程怎么落地。假设你想写一部适合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
第一步,明确自身和平台。你擅长写轻松搞笑的内容,目标是抖音。让 AI 分析抖音近 3 个月的爆款微短剧,发现 “时长集中在 1-3 分钟,点赞高的作品里,‘反转’‘谐音梗’出现频率最高”;再分析你的过往作品,AI 告诉你 “你写的‘职场糗事’类小剧本,转发率比其他类型高 30%”。这一步锁定 “职场 + 搞笑” 方向。
第二步,AI 做热点分析。跨平台收集数据,发现 “小红书‘打工人’话题月活 1.2 亿,抖音‘职场梗’相关视频播放量超 50 亿,但微短剧里‘真实职场细节’的作品很少”;拆解热点元素,AI 指出 “观众喜欢‘老板不按常理出牌’‘同事神助攻’这样的设定”;预测生命周期,“职场话题是长期热点,且每个月都有新的职场事件(比如年终总结、跳槽季)可以结合”。
第三步,找差异化切口。AI 排查发现,现有职场微短剧要么是 “老板压榨员工”,要么是 “职场恋爱”,而 “同事之间的奇葩互助” 几乎没有。再让 AI 分析评论,发现 “很多人说‘想看真实的同事情谊,不是勾心斗角’”。这时候确定切口:“职场新人遇到难题,被奇葩同事用搞笑方式帮解决”。
最后写出来的剧本,既结合了平台喜欢的 “短时长 + 反转”,又用了自己擅长的搞笑风格,还避开了同题材的老套路。这样的剧本,火的概率自然更高。
用 AI 选剧本题材,核心不是 “让 AI 替你做决定”,而是 “让 AI 帮你处理信息,让你更有底气做决定”。从明确自身和平台,到分析热点、找差异化,再到避开陷阱,每一步都让 AI 成为你的 “数据助手”,而你专注于创意和判断。这样写出来的剧本,既有市场基础,又有个人特色 —— 这才是 AI 时代选题材的正确打开方式。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