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上手:像突然多了个 “初级助手”
第一次打开 AI 编程助手时,我心里其实没抱太高期望。毕竟写代码这事儿,逻辑、细节、业务场景卡得死死的,机器哪能那么容易摸透。但输入第一个需求 ——“写一个 Python 的 Excel 数据去重函数” 后,屏幕上唰唰跳出几行代码,我还是愣了一下。
生成的代码乍一看没毛病,缩进整齐、命名规范,甚至还加了注释。复制到编辑器里跑了跑,还真把测试数据里的重复行去掉了。当时第一反应是 “有点东西啊”,但再仔细看,发现它用的是 pandas 的 drop_duplicates 方法,参数只给了默认值。实际工作里,我们往往需要指定特定列去重,还得处理空值,这些 AI 压根没考虑到。
后来又试了个更具体的需求:“用 JavaScript 写一个带防抖功能的搜索输入框监听事件”。这次生成的代码里,防抖函数的延迟时间写死成了 500 毫秒,而且没考虑到用户快速输入时的状态重置。改起来不算麻烦,但总感觉像雇了个刚入行的实习生,活儿能干,但得盯着。
用了一周后发现,AI 写代码的 “语感” 很奇怪。它特别喜欢用一些不常用的语法糖,比如在 Java 里用 Optional 的链式调用写判断,明明三行能说清的逻辑,非要嵌套好几层,显得很花哨,调试的时候反而更费劲。
📌简单任务:效率提升不止一点点
现在日常工作里,我已经离不开 AI 助手了,尤其是处理那些 “不想动脑” 的活儿。比如写单元测试,之前一个接口的测试用例要考虑正常输入、边界值、异常情况,至少得写半小时。现在把接口文档扔给 AI,指定用 Jest 框架,它能在 2 分钟内生成 80% 的基础用例,我只需要补充几个特殊场景就行。
还有数据库操作的 CRUD 代码,这玩意儿枯燥到让人犯困。之前写一个用户表的增删改查接口,从实体类定义到 Mapper 层、Service 层,复制粘贴都得折腾一小时。现在让 AI 按我的项目结构生成,它连字段注释都能根据数据库表结构自动填好,虽然偶尔会把 varchar 类型写成 int,但改起来比从头写快多了。
最惊喜的是处理正则表达式的时候。有次需要匹配 HTML 里所有带特定 class 的 div 标签,我自己写正则得查半天手册,试错好几次。给 AI 描述清楚需求后,它直接甩出一个能用的表达式,还附带了解释,连转义字符的处理都考虑到了。这种时候就觉得,AI 是真能解决痛点。
不过有个前提,描述需求必须像 “教新手做事” 一样具体。比如不说 “写个文件上传功能”,而是说 “用 Spring Boot 写文件上传,限制大小 5MB,只允许 jpg 和 png,上传后保存到 D 盘的 upload 目录,返回文件 URL”。描述越细,AI 生成的代码能用度越高。
🔍复杂项目:“掉链子” 是常有的事
但别指望 AI 能搞定复杂项目,我试过让它写一个分布式锁的实现,涉及 Redis、过期时间、重入机制这些点。它生成的代码看起来挺完整,甚至还加了注释说明 “防止死锁”,但实际跑起来发现,没有处理 Redis 连接超时的情况,而且重入计数的逻辑有漏洞,并发高的时候直接乱了套。
还有一次更坑的,让 AI 写一个订单状态流转的状态机。它把所有状态都列出来了,但忽略了 “已取消” 状态不能再转 “已支付” 这种业务规则。如果我没仔细核对,直接用在生产环境,后果不堪设想。这时候才明白,业务逻辑这东西,AI 顶多是 “照着葫芦画瓢”,深层的规则它悟不透。
复杂代码里的 “暗坑” 特别多。比如写多线程代码时,AI 经常忘记加 volatile 关键字,或者锁的粒度控制得不对。这些问题在测试环境可能测不出来,上线后就会莫名其妙地出 bug,排查起来比自己从头写还费劲。
更麻烦的是调试 AI 生成的复杂代码。它的逻辑有时候很绕,变量命名也经常 “词不达意”,明明是个计数器,偏要叫 “tempValue”。跟着这种代码捋逻辑,还不如自己重新设计来得快。
💡优点很突出,但缺点也藏不住
平心而论,AI 编程助手的优点确实让人离不开。最大的好处是 “打破思维僵局”。有时候盯着一个问题久了,脑子会卡住,这时候让 AI 给个思路,哪怕代码不对,也可能突然想到解决办法。比如上次我纠结怎么优化一个查询语句的性能,AI 虽然没给出最优解,但它提到的 “加联合索引” 的思路,提醒了我之前漏考虑的索引组合。
还有就是学习新技术的时候,AI 能当 “快速入门工具”。我前段时间学 Go 语言,想写个简单的 HTTP 服务器,直接让 AI 生成示例代码,然后对着代码查每个函数的用法,比看官方文档快多了。它还能解释 “为什么要用这个包”“这段代码的执行流程”,相当于一个随叫随到的 “语法老师”。
但缺点也很明显,最头疼的是 “过度自信”。不管生成的代码对不对,它都一副 “没问题” 的样子,甚至会在注释里写 “这段代码经过优化,效率极高”。有次它生成的日期处理代码,在闰年 2 月 29 日会报错,我指出来后,它还会辩解 “这种情况概率极低,可以忽略”。
还有就是对上下文的理解有限。在一个大项目里,前面让它写了个工具类,后面再让它调用这个工具类时,它经常 “记不住”,要么参数传错,要么直接重新定义一个类似的方法。这时候就得把之前的代码片段再发给它,相当于 “提醒” 它别忘了上下文。
🤔总结:靠谱不靠谱,得看怎么用
用了大半年 AI 编程助手,我觉得它更像个 “增强版的代码模板库”,而不是 “能替代程序员的工具”。如果你指望它 “从头到尾写一个项目”,那肯定会失望;但如果用在 “写重复代码”“查语法”“给思路” 这些场景,它确实能省不少事。
对新手来说,AI 可能会让人 “变懒”。直接抄 AI 生成的代码,不去理解背后的逻辑,长期下来技术能力肯定会退步。我见过刚入行的同事,连基本的 for 循环都写不明白,全靠 AI 凑数,出了问题一脸茫然。
对老程序员来说,AI 更像个 “效率工具”。我们知道哪些代码可以让 AI 生成,哪些地方需要自己把控,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就像开车一样,AI 是导航,路线它可以推荐,但方向盘还得自己握。
所以说,AI 写代码靠不靠谱,关键不在 AI 本身,而在使用者怎么用。把它当 “甩手掌柜” 肯定不行,但把它当 “得力助手”,确实能让工作轻松不少。未来也许 AI 会更智能,但至少现在,写代码的核心还是得靠人。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