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文圈逛,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 —— 不少平台的新人作者后台多了个 “AI 辅助创作” 按钮。点进去输入 “古风 + 权谋 + 女主逆袭”,十分钟就能出来两章带分镜的草稿。这事儿在作者群里吵翻了,有人说 “以后码字的都要失业了”,也有人觉得 “终于能从查重和套路里解放出来”。作为看了十年网文、跟进过三次创作工具迭代的人,我得说:AI 生成小说这事儿,远不是 “终结” 或 “开始” 这么简单。
📈 AI 生成小说的现状:效率逆天,但 “灵魂” 还在及格线徘徊
现在主流的 AI 写作工具,比如某平台的 “灵境”、某大厂的 “文心一格”,已经能做到 “输入人设 + 大纲,日更两万字”。我测试过一款刚上线的工具,给了 “民国 + 悬疑 + 魔术师主角” 的设定,它两小时就写出了三章,从开场的魔术表演到凶案发生,情节逻辑没大问题,甚至连 “魔术师袖口藏刀片” 这种细节都想到了。
但你要是仔细读就会发现问题 —— 人物对话像在念剧本。主角发现尸体时,AI 写的是 “他瞳孔微缩,声音发颤:‘这不可能’”,但真正的好作者可能会写 “他捏着魔术帽的手指发白,帽檐遮住半张脸,只有喉结滚了滚,没说出一个字”。后者有画面感,前者就是模板输出。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某阅读平台上个月公布的 AI 作品数据,后台显示有 30% 的新人作品用了 AI 生成,但这些作品的平均留存率只有 18%,而纯原创作品的留存率是 42%。用户不是傻子,能不能感受到 “人味儿”,翻两页就知道。
✍️ 对创作者来说:不是替代,是 “工具升级”
有人担心 AI 会抢作者饭碗,可你看看现在的头部作者在干嘛?他们早就把 AI 当成 “助理” 用了。我认识的一位悬疑作家,以前写章节梗概得花两小时,现在让 AI 先出三个版本,他再挑一个改,半小时就能搞定。还有写甜宠文的作者,用 AI 生成 “约会场景备选方案”,再自己加细节 ——AI 写 “两人在奶茶店牵手”,她改成 “他递奶茶时手指碰到她的,杯壁的水珠顺着指缝滑下去,像触电似的”。
这就像当年打字机替代钢笔,没人说 “钢笔没了,作家就没了”。创作的核心从来不是 “把字写出来”,而是 “写出别人没说过的东西”。AI 能帮你处理重复劳动,比如整理时间线、填充背景设定,但怎么把 “童年阴影” 写成 “每次下雨就不敢关窗” 的习惯,怎么让 “分手” 的痛感藏在 “他还留着她送的旧伞” 里,这得靠人。
而且现在平台对 AI 作品的要求越来越严。某大站上个月更新了规则:AI 生成内容超过 30% 的作品,不能参加任何推荐活动。这说明什么?平台要的是 “有作者思考的内容”,不是纯机器产物。
🔍 行业正在变:新机会比 “危机” 更显眼
AI 进来后,小说行业其实多了不少新路子。以前想写科幻但不懂 “星际航行术语”?AI 能帮你查资料、写设定,还能避免 “把光年当时间单位” 的低级错误。想试试 “无限流” 但怕套路老?让 AI 先出十个冷门世界观,你再挑一个深耕。
甚至出现了 “AI 训练师” 这种新职业。就是有人专门研究怎么给 AI “喂料”—— 比如把某作者的风格拆解成 “对话占比 40%+ 环境描写用比喻句”,输入给 AI 后,生成的内容就更贴合要求。某工作室告诉我,他们现在招人的时候,除了看文笔,还会问 “会不会用 AI 做情节推演”。
还有个变化是 “小众题材活了”。以前平台不敢推冷门题材,怕作者写得慢、读者不买账。现在有 AI 兜底,某平台专门开了 “非遗 + 言情”“古籍修复 + 悬疑” 的专栏,作者用 AI 快速出样章测试市场,数据好再深耕。上个月有本 “皮影戏艺人破案” 的小说,就是这么火起来的。
⚠️ 不能回避的问题:套路化和版权坑
当然,AI 生成小说的隐患也很明显。最头疼的是 “套路循环”。现在的 AI 都是学已有的作品,你让它写 “重生文”,十有八九会出现 “手撕绿茶”“夺回家产” 的桥段 —— 这些都是过去五年火过的套路。如果作者完全依赖 AI,写出来的东西就像 “把老剧剪辑重组”,读者看几章就腻了。
更麻烦的是版权。前阵子有个案例,某作者用 AI 写了本仙侠文,火了之后被起诉 ——AI 生成的某段情节,和三年前一本冷门小说高度重合。平台查了后台才发现,那本冷门小说被当成 “训练素材” 喂给了 AI。现在行业里还没明确的规则,到底是作者担责,还是工具方担责?这坑得小心。
还有个隐性问题:“创作惰性”。有个新人作者跟我说,用 AI 写了三个月,现在自己写开篇都想不出来句子了。AI 能帮你 “走得快”,但一直靠它,就会忘了 “怎么自己走”。
🚀 未来会怎样?“人机协同” 才是常态
说到底,AI 生成小说不会终结创作,只会改变创作的 “门槛” 和 “形态”。就像摄影术发明后,写实绘画没消失,反而催生出印象派、抽象派 —— 创作永远会往 “机器做不到” 的地方走。
以后可能会出现两种作者:一种是 “创意型”,擅长想别人想不到的设定和情感落点,AI 负责把想法落地成文字;另一种是 “精修型”,能从 AI 生成的十版草稿里挑出最有潜力的,再用自己的风格打磨。这两种人都不会被 AI 替代,因为他们做的是 “AI 学不会的事”。
平台也会更聪明。现在已经有平台在测试 “AI 痕迹检测”,不只是查重复率,还会分析 “情感曲线”—— 人写的内容,情绪起伏是有 “毛刺” 的,可能突然一句话戳中人心;但 AI 的情绪曲线太 “顺滑”,像按公式走。未来读者可能会更在意 “这篇文有没有‘毛刺’”,就像现在有人专门找 “手写体” 明信片一样。
最后说句实在的:十年前写网文,能熟练用 “自动排版” 就领先同行;五年前,会用 “查重工具” 就能少走弯路;现在,学会和 AI 合作,可能就是下一个优势。创作这事儿,从来不是和工具较劲,而是用工具把自己的 “独特” 放大。AI 来了,别怕,它只是帮你把 “码字” 这件事变简单,真正难的 —— 也是最有价值的 —— 永远是 “你想讲什么故事”。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