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小红书矩阵号的朋友 最近是不是都在头疼一个问题?用 AI 批量写文案确实快 但发出去的数据总是不理想。要么是几个账号内容长得太像 被平台判定同质化限流 要么是千篇一律的话术根本勾不住用户。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 怎么让 AI 既能批量干活 又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差异化内容。
🤖 先搞懂:AI 批量生成的陷阱在哪?
很多人用 AI 写矩阵号文案 都是把同一个产品信息丢进去 改改标题就直接发。结果就是账号之间互相 "打架" 用户刷到第二个就划走了。这不是 AI 的问题 是你的用法太糙。
AI 的核心能力是 "模仿" 和 "量产" 但它不懂小红书的流量逻辑。你给十个账号喂同样的关键词 它自然会产出高度相似的句子。比如写口红 都只会说 "显白"" 滋润 ""不沾杯" 这种内容别说差异化 连基本的记忆点都没有。
更麻烦的是 矩阵号的底层逻辑是 "覆盖更多用户场景"。美妆号可能需要一个专攻学生党 一个主打职场人 一个做测评对比。如果 AI 生成的内容看不出这种细分定位 矩阵就成了摆设 还不如做一个大号。
所以说 用 AI 写差异化内容 关键不在 AI 本身 而在你给它画的 "框" 够不够细。这个框就是你的账号定位 用户画像 还有你想传递的独特视角。
👀 想破局?先摸透小红书用户的 "反套路" 心理
小红书用户现在精得很 刷两条就能看出哪些是 AI 写的。那种开头必带 "家人们" 中间堆满 emoji 结尾强行引导互动的文案 早就被看腻了。
他们真正买账的 是 "有具体场景的真实感"。比如同样推荐一款面膜 普通 AI 文案会写 "补水效果超棒 姐妹们快冲" 但差异化的写法可能是 "混油皮在空调房待 8 小时 鼻翼居然没卡粉 这个面膜的锁水感真的绝"。前者是喊口号 后者是带用户进场景。
还有个隐藏规律 小红书用户对 "小众视角" 特别敏感。比如大家都在写 "孕期护肤清单" 你专门做一个 "孕期熬夜带娃妈妈的急救护肤" 瞬间就能在同类内容里跳出来。AI 其实能写出这种视角 前提是你得告诉它往哪发力。
另外要注意 不同账号的 "语气人设" 必须分开。学生党账号可以活泼点 多用网络热词 职场号就得专业冷静 重点讲效率和结果。AI 生成时 这些语气细节如果不提前设定 出来的东西就会千篇一律 像同一个人在说话。
✍️ 核心技巧:给 AI 装 "差异化芯片"—— 提示词怎么写?
想让 AI 写出不一样的内容 提示词不能只给产品信息。得把每个账号的 "人设卡" 喂进去 包括目标用户的年龄 职业 痛点 甚至说话习惯。
举个例子 同样写防晒霜 给学生党账号的提示词可以是:"假设你是大二女生 平时上课总忘补涂防晒 预算有限 推荐这款时要突出 ' 平价 '' 高倍防晒 '' 方便补涂 ' 语气像和室友聊天 偶尔说点 ' 早八人懂的痛 ' 这种梗"。给宝妈账号的提示词则是:"你是 30 岁宝妈 带娃出门总担心防晒伤皮肤 推荐时要强调 ' 成分安全 '' 防水防汗 '' 儿童可用 ' 多提带娃出门的具体场景 比如推婴儿车时怎么补涂"。
还可以给每个账号设定 "专属记忆点"。比如 A 账号每次结尾都加一句 "亲测三天 不好用来打我" B 账号习惯在开头加个小疑问 "你们有没有发现...?" 这些细节可以写进提示词 让 AI 自动带上 时间长了 用户刷到就知道是哪个号。
批量生成时 一定要做 "变量控制"。比如十个账号写同一支口红 可以设定五个变量:质地描述角度(丝绒 / 哑光 / 奶油)、适用场景(通勤 / 约会 / 素颜)、对比参照物(比 XX 品牌更润 / 比 XX 色号更日常)、用户痛点(黄皮显黑 / 拔干 / 沾杯)、互动方式(问色号 / 问场合 / 问肤质)。每次让 AI 只侧重一个变量 内容自然就分开了。
📊 矩阵号定位:用 "三维坐标" 划分内容边界
很多人做矩阵号 只是随便起几个不同的名字 内容还是一锅烩。其实每个账号都该有清晰的 "三维定位":用户层 内容形式 价值点。
用户层很好理解 是学生还是上班族 是新手妈妈还是退休阿姨。内容形式可以细分 比如同样做美妆 一个专拍 "5 分钟快速化妆" 视频文案 一个写 "成分党测评" 图文笔记 一个发 "不同脸型修容" 干货。价值点则是你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是省钱 省时间 还是避坑。
有了这三个坐标 给 AI 的指令就不会乱。比如 "25 岁职场新人 + 通勤妆容 + 10 分钟搞定" 这三个要素一组合 AI 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写。就算是同一盘眼影 这个账号会讲 "怎么用它画通勤淡妆" 另一个账号可能讲 "新手怎么避免把它画成熊猫眼" 角度完全不同。
还要注意账号之间的 "互补性" 而不是竞争性。比如做穿搭矩阵 一个账号专讲 "155cm 小个子显高技巧" 另一个讲 "170cm 高妹怎么穿不突兀" 第三个讲 "微胖女生藏肉法则"。这样 AI 生成的内容不仅不冲突 还能互相引流 形成流量闭环。
💡 批量生成后 这三步人工校准不能省
AI 写出来的东西 直接发肯定不行。特别是矩阵号 哪怕有一点雷同 都可能被平台判为重复内容。这三步校准必须做:
第一步 查重复率。用微信的 "文件传输助手" 把几个账号的文案都发一遍 看看有没有大段相似的句子。AI 很容易在描述产品核心功能时用同样的词 比如 "这款面霜含有玻尿酸" 可以改成 "里面的玻尿酸成分" 或者 "添加了玻尿酸" 换个语序就行。
第二步 加 "独家细节"。AI 写的内容往往比较泛 你可以给每个账号加一点专属信息。比如 A 账号提一句 "上周在 XX 超市看到打折" B 账号说 "闺蜜用了半个月 皮肤确实亮了" 这些具体细节能大大降低同质化概率。
第三步 调互动钩子。同样的问题 换个问法效果完全不同。A 账号可以问 "你们平时更喜欢早上用还是晚上用?" B 账号问 "觉得这个价格值不值?评论区告诉我" 既保持互动性 又避免重复。
这些校准不用花太多时间 每个文案改个三五处 就能让 AI 生成的内容带上 "人工温度"。毕竟小红书用户买账的 始终是那种 "好像有人在跟我说话" 的感觉。
🔄 工具组合:别死磕一个 AI 多平台配合出奇迹
只用一个 AI 工具写所有账号 很容易陷入风格固化。建议搭配 2-3 个不同的 AI 工具 每个工具负责 1-2 种风格的账号。
比如 用 ChatGPT 写偏专业的干货账号 它的逻辑和用词会更严谨。用 Claude 写生活化的账号 它对场景描述更细腻。用小红书自带的 "灵感创作" 功能写热点相关内容 能更好地贴合平台当下的流行语。
还可以试试 "AI + 模板" 的组合。先让 AI 生成基础内容 再套入不同的模板框架。比如 A 账号用 "痛点 + 解决方案 + 效果" 的模板 B 账号用 "个人经历 + 踩坑 + 推荐" 的模板 C 账号用 "对比测评 + 结论" 的模板。同样的产品信息 装进不同的框架里 呈现效果完全不同。
另外 一定要用 "历史对话" 功能。每个账号单独建一个对话窗口 把之前写过的内容 用户反馈好的句子都存进去 让 AI 不断学习这个账号的风格。时间长了 AI 写出来的内容会越来越贴合账号定位 你省的力就越多。
最后想说 矩阵号的核心是 "用不同的声音说同一件事"。AI 是提高效率的工具 但怎么让这些声音各有特色 还得靠你提前搭好框架 做好细节。现在小红书的流量越来越偏向有独特视角的内容 与其抱怨 AI 写不出差异化 不如花点时间研究怎么用好它。毕竟 工具是死的 人是活的 玩得转的人 早就靠矩阵号赚得盆满钵满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