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媒体这行十五年,从纸媒到新媒体,见过太多写作工具迭代。但最近两年,AI 文章生成器的火爆程度,还是让我这个老兵有些咋舌。打开朋友圈,不是晒 AI 写的文案,就是讨论哪个生成器更智能。作为每天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总被问 “这东西到底靠谱不”。今天就掏心窝子聊聊,结合我这几年的使用体验,说说 AI 写作那些事儿。
🚀 先说优点:效率确实能打,但别神话
AI 写作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肯定是效率。以前写一篇行业综述,光是查资料、整理数据就得花大半天,还得反复调整结构。现在用 AI 生成器,把核心关键词、大致框架输进去,十分钟就能出来一版初稿。去年我们做一个汽车展会的系列报道,每天要出五篇快讯,全靠 AI 先搭骨架,记者再填充细节,愣是没耽误一个热点。
对于标准化内容,AI 的表现尤其突出。比如产品说明书摘要、活动流程介绍、天气预警这类格式固定、信息明确的文本,AI 生成的内容几乎不用大改。我见过一家电商公司,用 AI 批量生成商品短评,只要把产品参数和卖点输进去,就能产出几十条风格不同的评价,节省了不少运营成本。
但别觉得 AI 能包办一切。它的效率优势,建立在 “有明确指令” 的基础上。如果你只是丢给它一个模糊的主题,比如 “写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出来的内容大概率是泛泛而谈,还得花更多时间修改,反而不如自己动笔快。
📝 再谈质量:能看但不精,细节藏坑
很多人觉得 AI 写的东西 “像模像样”,确实,现在的生成器在语句通顺度上进步很大,至少不会出现明显的语法错误。但作为内容创作者,我们看的不只是通顺,还有信息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上个月让 AI 写一篇关于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解读,文中提到 “2024 年新能源车购置补贴延续三年”,差点就直接用了。还好老编辑复核时发现,实际政策是延续至 2025 年底,AI 把时间搞错了。后来查了下,是因为训练数据里混杂了旧政策文件,AI 自己没分辨出来。
逻辑断层更常见。写深度报道时,AI 经常在段落衔接处 “跳戏”。比如前一段说某品牌销量下滑,下一段突然开始分析原材料涨价,中间缺少必要的因果解释。这种时候就得人工补全逻辑链,不然读者看了会觉得莫名其妙。
还有原创性问题。表面上看,AI 生成的文字和别人不一样,但仔细比对会发现,它其实是把已有的信息碎片重新排列组合。去年有个同行用 AI 写文旅攻略,被投诉抄袭,后来发现 AI 直接套用了某旅游博主的游记框架,甚至连几个特色景点的描述都高度相似。
❤️ 情感表达:机器学不会的 “人味儿”
做媒体久了就知道,好文章不光要有信息量,还得有 “温度”。这种温度,AI 目前还学不会。
我们曾做过一组留守儿童的专题报道,让 AI 写了篇感人向的导语,出来的内容全是 “他们的眼神充满渴望”“孤独笼罩着童年” 这类套话,干巴巴的没一点感染力。后来记者去村里蹲了三天,写了句 “小宇攥着奶奶缝的布老虎,说想爸妈的时候就闻闻,上面有太阳的味道”,这才有了打动人的力量。
评论性内容更是如此。AI 能列举观点,但说不出 “带着火气” 的批评,也写不出 “藏着理解” 的赞同。上次某品牌出了质量问题,AI 写的评论通篇都是 “企业应加强监管”“消费者需理性维权”,像份官方通告。最后发出去的版本,编辑加了句 “咱们花真金白银买东西,不是为了给企业的粗心买单”,读者留言瞬间多了一倍。
🚨 隐性风险:版权和合规的坑
这两年因为 AI 写作吃官司的案例不少,不得不提。某自媒体用 AI 生成了篇关于影视圈的文章,里面引用了某导演的采访片段,结果被起诉侵权。原来 AI 抓取的采访内容没获得授权,生成时又没标注来源,这锅只能自己背。
合规问题更麻烦。涉及政策、医疗、金融这些敏感领域,AI 经常 “想当然”。有个健康号用 AI 写养生文章,推荐某种草药能治慢性病,结果被监管部门约谈,因为内容不符合药典标准。这类内容,就算人工审核,也得逐字核对法条和专业规范,AI 根本担不起这个责任。
💡 怎么用才靠谱?我的实战经验
用了两年 AI 生成器,总结出个道理:别把它当 “写手”,得当成 “助理”。
写初稿前,先自己列好三级提纲,每个部分注明核心观点和必须包含的数据,给 AI 划好框框。比如写手机测评,明确要求 “外观部分对比三代产品尺寸变化”“性能部分引用 XX 跑分数据”,AI 就不容易跑偏。
生成后一定要做 “三查”:查事实数据,尤其涉及时间、地点、人名、政策的内容,必须和权威来源核对;查逻辑链条,把段落打乱了看能不能重新拼起来,拼不起来的地方就是逻辑有问题;查表达风格,把 AI 的套话换成自己的语气,比如把 “综上所述” 改成 “说到底”,让文字更像 “活人写的”。
还有个小技巧,用 AI 生成后,隔两小时再改。刚生成时容易被 AI 的 “流畅度” 迷惑,过段时间带着批判眼光看,更容易发现问题。
🔮 未来会怎样?我的一点判断
AI 写作工具肯定会越来越强,这点不用怀疑。但它取代不了真正的写作者,就像计算器取代不了数学家,洗衣机取代不了设计师一样。
以后的趋势,大概率是 “人机协作”。AI 负责处理重复劳动,比如整理资料、生成初稿、检查错别字;人负责做决策,比如选什么角度、加什么细节、传递什么态度。就像以前用纸笔,后来用电脑,工具在变,但写作的核心 —— 对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还得靠人。
最后说句实在的,AI 文章生成器靠不靠谱,关键看怎么用。把它当成偷懒的工具,那肯定不靠谱;用它来提高效率,同时守住内容的底线,那它就是个好帮手。咱们干媒体的,说到底拼的不是谁写得快,而是谁能写出别人替代不了的东西。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