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写代码,现在到底有多厉害?
打开 GitHub Copilot,输入一句注释 “写一个用户登录的接口”,不到 3 秒,完整的 Python 代码就跳出来了,连参数校验、异常处理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是现在每天都在发生的事。
不止 Copilot,国内的讯飞星火、阿里通义千问,只要你敢提需求,它就敢给代码。有数据显示,用了 AI 辅助工具的程序员,写代码的速度平均提升 45%,简单功能的开发时间直接砍半。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案例,某大厂的测试团队,以前写一个接口自动化脚本要 2 小时,现在用 AI 生成再加微调,20 分钟就能搞定。
更夸张的是,现在的 AI 能看懂设计图。把 UI 稿丢给 Figma 的 AI 插件,它能直接生成前端代码,HTML、CSS、JS 一套齐活。有个前端朋友跟我说,现在他接外包,简单的企业官网,一天能搞定 3 个,大部分时间都在改 AI 生成的细节,真正自己敲的代码不到 20%。
但你要是真觉得 AI 能包办一切,那就太天真了。这些厉害的表现,都有个前提 ——需求必须明确、场景必须简单。就像你让 AI 做个加减乘除的计算器,它能做得又快又好,但你要是说 “做一个像微信那样的社交软件”,它只会给你一堆零散的代码片段,连不起来,更别说能用了。
🚫 别被表象迷惑,AI 写代码的致命短板在这里
AI 写代码,本质上是 “缝合怪”。它是把全网公开的代码片段打碎了再重组,看着像那么回事,但底层逻辑经不起推敲。上个月有个新闻,某公司用 AI 生成的支付接口代码,上线三天就出了漏洞,用户支付后订单状态不更新,最后查出来是 AI 抄了两个不同开源项目的代码,把里面的状态判断逻辑搞混了。
它理解不了业务的 “为什么”。程序员写代码之前,会琢磨 “用户为什么需要这个功能”“这个按钮放在左边会不会影响转化率”。AI 不会,你说要个 “返回顶部” 的按钮,它就给你个按钮,至于这个按钮在 APP 里是用悬浮窗还是固定在底部,它根本没概念。之前帮一个电商团队看代码,AI 生成的购物车结算逻辑,居然没考虑优惠券和满减的叠加规则,因为它不知道这些规则背后的商业目的是提高客单价。
复杂系统的 “全局观”,AI 完全没有。一个中型 APP 的后端架构,要考虑数据库分库分表、缓存策略、负载均衡,还要预留未来 3 年的用户增长空间。这些东西,AI 写不出来,因为它只能看到眼前的代码,看不到整个系统的骨架。有个做后端的老同事就吐槽,让 AI 设计一个并发量 10 万的订单系统,它给的方案居然用了单库单表,还说 “这样简单好维护”,简直是开玩笑。
最要命的是,AI 不会 “排雷”。老程序员写代码,会下意识避开那些容易出 BUG 的坑,比如多线程里的死锁、分布式系统的数据一致性。这些经验性的东西,AI 学不会,它生成的代码看着没问题,跑起来才发现到处是暗礁。某大厂的云服务团队做过测试,AI 生成的代码在简单场景下正确率有 80%,但放到生产环境的复杂场景里,这个数字直接掉到 35%。
💡 程序员的价值,正在从 “写” 转向 “想”
以前衡量一个程序员厉不厉害,看谁敲代码快、bug 少。现在不一样了,AI 能帮你把代码写得又快又工整,这时候 **“你让 AI 写什么” 比 “AI 写得怎么样” 更重要 **。
这就要求程序员必须懂业务。我认识一个做医疗软件的程序员,他花了半年时间泡在医院,跟着医生查房、写病历,回来之后设计的电子病历系统,医生用起来都说顺手。为什么?因为他知道医生在写病历时,哪些字段是必填的,哪些是可以自动生成的,这些东西 AI 不知道,除非你把这些细节一条条喂给它,但这本身就是程序员的工作。
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得更值钱。用户反馈 “APP 加载慢”,AI 能给你一堆优化代码,但它不知道该先优化图片加载还是接口响应,因为它分不清哪个对用户体验影响更大。这时候就需要程序员去分析日志、抓包看数据、定位瓶颈,找到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前段时间有个社交 APP,用户抱怨消息推送延迟,团队里的老程序员没急着改代码,而是先查了推送服务商的接口成功率,发现是第三方的问题,换了个服务商就解决了,根本不用改一行代码。
还有一点,AI 生成的代码需要 “翻译”。客户说 “我想要一个能记住用户喜好的功能”,程序员要把这句话翻译成 “需要设计用户画像系统,包含标签体系、权重计算、存储方案”,再把这些具体需求喂给 AI。这个翻译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拆解问题的能力,是现在程序员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 创造力才是护城河,AI 永远学不会的东西
AI 能模仿,但不会创新。微信的 “摇一摇” 功能,代码实现起来不难,但这个想法本身,是把 “线下摇朋友” 的场景搬到线上,这种跨场景的联想,AI 做不到。当年张小龙团队要是只让 AI 写代码,永远也想不出这样的功能。
程序员的创造力,体现在用技术解决别人没解决过的问题。某外卖平台刚起步时,骑手配送路线规划是个大难题,传统的最短路径算法根本应付不了实时变化的交通状况。他们的技术团队自己设计了一套结合实时路况和骑手负载的算法,这就是创造力,AI 最多能帮他们实现这个算法,但想不出这个算法本身。
还有用户体验的细节打磨,全靠程序员的创造力。为什么有的 APP 滑动起来特别顺滑?因为程序员在代码里加了很多 “看不见” 的优化,比如根据手指滑动速度调整动画帧率。这些东西没有固定的规则,全凭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和技术感觉,AI 生成的代码只会用最常规的方案,做不出这种 “点睛之笔”。
我见过一个特别厉害的前端程序员,他做的页面,按钮点击时的反馈动画会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微调 —— 如果用户点击速度快,动画就短一点;如果点击慢,动画就流畅一点。这种把技术和人性结合起来的创意,AI 再进化十年也学不会。
🏗️ 架构设计:AI 只能搭积木,你要会盖大楼
AI 能写模块,但搭不起系统。就像小孩子搭积木,AI 能给你搭个漂亮的小房子,但要盖一座能抗地震的摩天大楼,它就无能为力了。架构设计就是盖大楼的本事,这才是程序员真正的硬实力。
好的架构能帮公司省钱。某电商平台早期用的是单体架构,用户量上来之后,每次改一个小功能都要整个系统停机更新,一年光维护成本就花了几百万。后来技术团队重构了架构,改成微服务,每个模块独立部署,维护成本直接降了 60%。这种从全局出发的架构调整,需要考虑业务增长、成本控制、团队协作,AI 没有这种商业思维,写不出来。
架构设计还要有 “预见性”。现在做一个 APP,不光要考虑现在的 10 万用户,还要想到两年后可能增长到 1000 万用户。数据库怎么分库,服务器怎么扩容,这些都要在架构设计时就想好。我认识一个架构师,他在三年前设计的系统,预留了国际化的接口,今年公司要出海,直接就能用,省了几百万的重构费用。这种长远眼光,AI 没有,它只能基于现在的数据做判断。
兼容性和扩展性,也是架构设计的核心。新功能加进来,不能影响旧功能;换个数据库,不能改太多代码。这些 “隐形的规则”,AI 不懂,它生成的代码往往是 “一次性” 的,稍微改点需求就全乱了。有个做 SaaS 软件的团队,早期用 AI 生成的代码快速上线,后来客户多了,需要定制化功能,发现根本改不动,最后不得不花半年时间重写,反而耽误了市场机会。
🚀 未来的程序员,该往哪些方向使劲?
别再纠结代码写得好不好看,多花时间理解业务。去跟产品经理聊需求,跟销售聊客户痛点,跟运营聊数据变化。懂业务的程序员,写出来的代码才真正有价值,AI 再厉害也替代不了。
把架构设计的能力练扎实。从简单的项目开始,试着画架构图,思考每个模块的职责和联系。遇到问题多问自己 “如果用户量翻倍,这个方案还能用吗?”“换个场景,这个设计还适用吗?”。架构能力上去了,你就从 “代码工人” 变成了 “技术决策者”。
培养跨领域的思维。学一点产品设计,知道用户想要什么;懂一点数据分析,能从数据里发现问题;了解一点商业逻辑,知道技术怎么帮公司赚钱。这些 “软实力”,AI 学不会,却是未来程序员的核心竞争力。我认识一个程序员,自学了用户体验设计,他做的功能上线后,用户留存率比别人高 30%,很快就升了技术负责人。
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但别盲目追风口。AI 工具要会用,比如 Copilot 能提高效率,但不能完全依赖。多想想 “AI 能帮我做什么”“我怎么让 AI 做得更好”,把 AI 变成你的助手,而不是竞争对手。
最后记住,AI 写代码的时代,程序员的价值不是 “完成任务”,而是 “创造价值”。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能设计出支撑业务增长的架构,能把技术和商业结合起来,这样的程序员,永远不会被淘汰。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