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 AI 写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但打开后台一看,十个账号里有八个写的内容都差不多。不是说 AI 不行,是大多数人用错了方法。总想着让 AI 一键生成,自己当甩手掌柜,最后内容能不撞车吗?其实只要掌握几个关键技巧,完全能让 AI 写出带着你个人印记的东西。今天就把我这两年摸出来的门道分享给你,照着做,保证你的文章在同类内容里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 给 AI 喂料:用「私人素材库」打破公共数据依赖
AI 写东西像做饭,你给的食材越特别,炒出来的菜才越有特色。现在很多人用 AI,就给个标题让它自由发挥,这就等于让厨师用公共厨房的调料包做菜,能好吃到哪去?
真正管用的做法是建一个自己的「素材仓库」。把你平时看到的行业内幕、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甚至是自己踩过的坑,都整理成文档。比如你写职场文,别只让 AI 说 “要努力工作”,而是把上周同事因为摸鱼被开除的具体经过记下来,告诉 AI “用这个案例说明执行力的重要性”。我见过一个科技博主,专门收集网友的奇葩数码产品使用经历,每次让 AI 写测评时都塞进去两个,文章打开率比同类高 30%。
还有个小技巧,给 AI 喂料时别用太官方的表述。你平时说话带的口头禅、常用的比喻,都可以加到素材里。比如你总说 “这事儿跟剥洋葱似的”,就让 AI 在解释复杂问题时用这个比喻。时间长了,你的文章就会带上独特的 “语言指纹”,哪怕是 AI 写的,读者也能认出是你。
记得定期给素材库 “补货”。每天花 10 分钟记点东西,一周就是 70 分钟,积累下来的素材足够让你的 AI 写出别人抄不走的内容。我自己的素材库里,光是 “用户吐槽” 就有 300 多条,都是平时刷评论区、逛社群时记下来的,写起产品文来随便抽几条用,真实感立马就上来了。
🎯 指令设计:别让 AI “自由发挥”,要给它 “紧箍咒”
很多人用 AI 写作,就输在指令太模糊。“写一篇关于减肥的文章” 和 “以 30 岁职场女性的视角,写一篇不用节食的减肥方法,要提到每天下班后 15 分钟的运动方案,最后加一句自己的减肥感悟”,这两个指令出来的东西能一样吗?
精准的指令得包含三个要素:身份定位、细节要求、个人印记。身份定位就是告诉 AI “你现在是谁”,比如 “你是一个开了 5 年奶茶店的老板”;细节要求要具体到场景,比如 “写选址技巧时,要提到下雨天去看商铺的诀窍”;个人印记就是加入只有你才会有的东西,比如 “结尾要加一句自己常说的‘做生意就像熬奶茶,急不得’”。
我试过用两种指令让 AI 写同一主题的文章。模糊指令写出来的,和网上搜出来的大同小异;而精准指令生成的,光开头那句 “上次在三里屯看到有家店把咖啡机摆在门口,这其实犯了选址的大忌”,就已经和别人不一样了。后来这篇文章的转发率,比我平时的平均数据高了近一倍。
还有个反套路的做法,故意给 AI 设置 “限制条件”。比如 “写一篇护肤文,不准用‘补水’‘美白’这两个词”,或者 “用三个汽车品牌的特点来比喻三种护肤成分”。这种限制会逼着 AI 跳出常规思维,写出更有新意的内容。我认识的一个美妆博主,就靠这招写出了 “油皮就像手动挡汽车,控油要像踩离合一样收放自如” 这种爆款句子。
✂️ 二次创作:AI 写初稿,你做 “差异化手术”
别指望 AI 能一步到位写出完美的文章,它更适合当 “初稿生成器”。真正决定内容独特性的,是你对初稿的修改。我通常会把 AI 写的东西拆成三个部分:框架、观点、案例,然后逐个 “做手术”。
框架方面,AI 喜欢用 “总 - 分 - 总” 这种稳妥的结构,但太常见了。你可以打乱顺序,比如先抛出一个反常识的结论,再回头解释。我上次让 AI 写 “早起不一定好”,它乖乖地先讲早起的好处,再讲弊端。我直接把结尾那句 “对熬夜党来说,强行早起等于慢性自杀” 挪到开头,阅读完成率一下子提高了 25%。
观点上,AI 容易说些 “正确的废话”。你要做的是把观点极端化一点,或者换个角度。比如 AI 说 “年轻人要省钱”,你可以改成 “年轻人该花的钱别省,比如这三类”。我还会给观点加个 “限定词”,比如把 “跑步有益健康” 改成 “体重超标的人跑步,得注意这三个细节”,一下子就具体了,也不容易和别人撞车。
案例是最容易做出差异的地方。AI 用的案例大多是网上能搜到的名人轶事,你把它们换成自己的经历,或者小众的例子。我有个规律,AI 每用一个大众案例,我就替换成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一个行业内的小众案例。比如写时间管理,它提 “马斯克的 5 分钟法则”,我就换成 “上次赶项目时用番茄钟差点耽误事” 和 “我认识的一个程序员用游戏化思维管理时间”。
修改时一定要加入 “个人化细节”。比如描述一件事时,加上具体的时间、地点、对话。AI 写 “客户很生气”,你可以改成 “上周三下午 3 点,那个穿蓝衬衫的客户把合同摔在我桌上,说‘你们这方案还不如我家孩子画的手抄报’”。这些细节越多,内容就越难被复制。
🔄 建立 “反同质化” 检查清单,写完对照着改
哪怕做了前面几步,有时候还是会不小心写出和别人相似的内容。我总结了一个检查清单,每次写完都对照着过一遍,能帮我找出 80% 的同质化问题。
第一个要查的是 “开头 3 句话”。如果你的开头和同主题文章差不多,读者划两下就走了。我会问自己:这三句话里有没有提到具体的时间或事件?有没有用第一人称?有没有和读者产生互动?比如把 “夏天减肥很难” 改成 “昨天在健身房看到个姑娘,跑了半小时步,转身就去买了杯全糖奶茶 —— 夏天减肥,难就难在这”。
然后看 “关键词重复度”。AI 很喜欢反复用同一个词,比如写护肤就老说 “保湿”。你可以用同义词替换,或者换成更具体的说法。“保湿” 可以改成 “让皮肤喝饱水”“维持水油平衡”,甚至 “别让脸像撒哈拉沙漠”。我用这个方法,曾经把一篇文章的关键词重复率从 15% 降到了 5%,原创度检测直接从 70 分提到 92 分。
还要检查 “有没有独家信息”。别人都不知道的东西,才是真的独特。这包括你的内部数据、行业内幕、个人观察。我每个月都会整理一份 “行业小秘密”,比如 “某平台的算法其实更青睐带数字的标题”,写文章时不经意地放进去一两个,读者会觉得 “这才是内部人说的话”。
最后看 “情绪浓度”。AI 写的东西往往很冷静,你要加入点个人情绪。不用太夸张,一句 “我当时气得差点摔了电脑”,或者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有点心酸”,就能让内容一下子鲜活起来。我发现,带点小抱怨、小感慨的文章,评论区互动往往更活跃。
🛠️ 打造个人化 “AI 写作模板”,从根源上避免雷同
长期用 AI 写作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模板。但这个模板不是让你填内容的框架,而是包含你的写作习惯、常用比喻、独特视角的 “配方”。我花了三个月,把自己的文章拆解成 10 个固定模块,每次让 AI 写东西都套用,写出的内容别人想学都学不来。
先拆解自己的旧文,找出那些被读者夸 “有你的风格” 的部分。我发现自己写结尾时总喜欢用 “类比 + 号召” 的结构,比如 “做内容就像种庄稼,你今天偷的懒,秋天都会还给你 —— 不如从现在开始,每天多琢磨 10 分钟选题”。我把这个结构做成模板,让 AI 每次结尾都这么写,读者慢慢就记住了我的 “结尾特色”。
还要建立 “反套路短语库”。收集一些你常说的、有点怪但又有道理的话。我有个文档专门记这些,比如 “别信那些说‘轻松赚钱’的,轻松的钱都写在刑法里”“好文案就像臭豆腐,第一眼不起眼,闻着臭,吃着香”。写文章时每隔几百字塞一个进去,独特性一下子就上来了。
模板要定期更新。每过一个月,我会分析后台数据,看看哪些表达读者反馈好,哪些没人在意,然后调整模板。上个月发现读者喜欢我写 “编辑部的糗事”,这个月的模板就多了个 “插入一个同事的小故事” 的模块。模板活起来了,内容才不会僵化。
💡 避开这些坑,别让 AI 把你带偏
用 AI 写作,有些坑踩了就容易同质化,我吃过几次亏,总结出这几点要特别注意。
别让 AI 帮你想标题。标题是内容的脸面,AI 想的标题大多是 “关键词 + 好处” 的套路,比如 “学会这三招,轻松搞定 XXX”。你自己想标题时,多加点具体的数字、反常的对比,或者个人化的表达。我最近的标题都是 “我试了 10 种方法,最后发现 XXX 才是最管用的” 这种,虽然长点,但比 AI 想的点击率高多了。
别全信 AI 给的 “权威数据”。它很喜欢编一些 “研究表明”“据统计”,但很多数据要么过时了,要么根本不存在。我每次都会把 AI 用的数据标出来,自己去查一遍。上次它说 “70% 的人都有拖延症”,我查了最新报告发现是 45%,这一改,文章的可信度就上去了。
别害怕 AI 写得 “不像你”。刚开始用 AI 时,总觉得它写的东西和自己的风格差太远,忍不住大改。其实你可以直接告诉 AI“你上次写的太严肃了,我平时说话更随便,比如会说‘这事儿不靠谱’而不是‘此事缺乏可行性’”。多调教几次,它会越来越懂你的风格。
也别依赖 AI 的 “灵感”。它给的写作方向往往很常规,因为是基于大众内容训练的。你可以反着来,AI 说 “写 XXX 的三个好处”,你就写 “XXX 的三个坏处,但最后一个很少有人知道”;AI 说 “适合新手的 XXX”,你就写 “老手才知道的 XXX 猫腻”。
最后想说,AI 就像个新同事,一开始需要你带,教它你的工作方式,给它你的资料。等它摸清了你的路数,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带着你的影子。怕同质化,其实不是怕 AI,是怕自己偷懒,把创作的主动权全交出去了。记住,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你的独特性,才是内容最值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