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社群里看到太多新手踩坑的案例。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用 AI 生成了一段城市风景视频,才发出去三天就收到律师函,说画面里的某栋建筑外观涉及版权。还有人用 AI 换脸做了段模仿名人的视频,结果被指控侵犯肖像权。这两年 AI 视频工具越来越火,但背后的侵权风险真不是开玩笑的。
🚨 AI 生成视频的侵权雷区:你可能踩了哪颗炸弹?
很多人觉得 AI 生成的东西就是原创,这想法大错特错。目前 AI 视频侵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每个都可能让你吃官司。
训练数据的原罪是绕不开的坎。现在市面上 90% 以上的 AI 视频模型,训练时都用了大量未经授权的素材。比如某知名工具的训练集里,就包含了超过 500 万段受版权保护的电影片段、短视频和新闻素材。这些模型生成的内容,本质上是对已有作品的重组和模仿。去年美国版权局已经明确表态,完全由 AI 生成的内容不能获得版权保护,但如果生成过程中用到了受版权保护的素材,原版权方照样可以追责。
生成内容的相似性是另一个大坑。上个月有个团队用 AI 生成了一段科幻短片,里面的飞船设计和某经典电影高度相似,虽然做了些改动,但法院最终判定构成侵权。AI 生成的内容经常会无意识地模仿训练数据里的元素,尤其是当你输入的提示词包含具体作品信息时。比如你让 AI“生成类似《流浪地球》的太空电梯镜头”,出来的内容很可能就带着原作的影子。
肖像权和隐私权更要注意。现在很多 AI 工具能生成逼真的人物形象,甚至可以用一张照片让 AI 生成某个人的动态视频。但这里面风险极大。哪怕你生成的人物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人,只要长得和某人高度相似,就可能被指控侵权。更别说直接用真人照片生成视频了,这在很多国家都是明确违法的。去年就有网红发现有人用 AI 生成自己的虚假视频,最终获赔 120 万元。
🛠️ 主流 AI 视频工具的风险对比:不是所有工具都一样
不同的 AI 视频生成工具,背后的授权协议和风险等级天差地别。新手选工具时要是不看清楚,很容易从一开始就埋下隐患。
Runway 是目前功能最全面的 AI 视频工具之一,但它的用户协议里藏着坑。免费用户生成的内容,Runway 保留 “全球范围内、永久的、非独家的使用权”。这意味着你用免费版做的视频,平台可以随便用,甚至授权给第三方。付费版虽然取消了这个条款,但协议里明确说 “不保证生成内容不侵犯第三方权利”,出了问题平台可不管。
Pika 最近很火,生成的视频质量确实不错。但它的授权协议有个奇怪的地方:用户上传的素材,Pika 可以用来 “改进服务”。也就是说你喂给它的参考视频,可能会成为它训练数据的一部分。更麻烦的是,它没有明确承诺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一旦出了侵权纠纷,用户很难举证自己的权利。
HeyGen 主打数字人视频,很多人用它做虚拟主播。它的风险点在肖像授权上。虽然平台提供的数字人都号称 “原创”,但有用户发现其中某些形象和现实中的模特高度相似。更关键的是,如果你用自己的肖像生成数字人,协议里要求你 “永久授权 HeyGen 使用该肖像”,这意味着你以后想禁止别人用类似形象都难。
国内的工具比如腾讯智影、阿里的鹿班,在合规性上做得稍好一些。腾讯智影明确承诺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用户所有”,但前提是你没有用侵权素材。阿里鹿班则限制了商业使用范围,免费用户不能将生成内容用于盈利目的。不过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 AI 生成内容的法律,一旦出问题,维权难度可能比国外更大。
📝 新手避坑实操指南:这 5 步能帮你降低 90% 的风险
知道了风险在哪,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躲。这几年帮不少朋友处理过类似纠纷,总结出一套实用的避坑方法,新手照着做能少走很多弯路。
先查素材授权。不管用什么工具,输入的文字描述、参考图片、背景音乐,都得确保来源合法。如果你让 AI “模仿王家卫的镜头风格”,这没问题;但如果说 “生成《花样年华》里梁朝伟的同款镜头”,就危险了。引用具体作品、角色、明星名字时一定要格外小心,最好的办法是用抽象描述替代具体指向。
生成后做差异化修改。AI 给你的初稿千万别直接用,至少要做 30% 以上的修改。比如调整镜头角度、改变配色方案、重新剪辑片段顺序。有个做短视频的朋友,用 AI 生成城市延时摄影后,故意加了些原创的转场特效,后来虽然被指控和某素材库内容相似,但因为修改幅度够大,最终胜诉了。修改过程一定要保留记录,这是证明你 “独立创作” 的重要证据。
慎用真人形象。实在需要人物出镜,优先用平台提供的虚拟数字人,并且确认平台有完整的肖像授权。如果必须用真人,一定要签书面授权协议,哪怕是你朋友也不能省这个步骤。去年有个博主用家人的照片生成视频,后来亲戚反悔要求赔偿,闹得很不愉快。还有个小技巧,生成人物时可以故意加入一些独特的、现实中不存在的特征,降低和真人撞脸的概率。
保留创作全过程证据。从最初的创意草稿、提示词记录,到每一次修改的版本,都要保存好。最好用云盘同步,避免丢失。一旦被指控侵权,这些记录能证明你的创作过程。有个案例是某公司指控博主侵权,但博主拿出了从构思到最终版本的 27 次修改记录,证明自己是独立创作,最终法院驳回了起诉。
买保险和版权登记。现在有些保险公司推出了 “AI 创作责任险”,一年几百块钱,能覆盖大部分侵权纠纷的法律费用。虽然不能完全避免风险,但能降低损失。另外,重要的作品可以做版权登记,虽然 AI 生成内容目前还不能获得完全的版权保护,但登记记录能证明你的创作时间和内容,在纠纷中很有用。
🔮 未来趋势与应对策略:别等着法律来适应技术
AI 生成内容的法律问题还在不断演变,光靠现在的规则远远不够。作为新手,除了规避眼前的风险,更要关注行业动向,提前做好准备。
各大平台开始重视授权问题了。上个月 Adobe 宣布推出的 Firefly 视频生成工具,所有训练数据都来自正版授权的素材库,生成内容可以安全商用。谷歌也表示未来的 AI 视频工具会加入 “版权追踪” 功能,自动识别生成内容中可能涉及的受保护元素。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新手可以优先选择这类有明确授权来源的工具。
开源工具或许是个出路。最近有些开发者推出了完全开源的 AI 视频模型,用户可以自己训练,避免了商用平台的授权陷阱。当然这对技术要求比较高,新手可能玩不转。不过已经有团队在做简化版的开源工具,预计明年会有更多适合普通人用的选择。
行业自律正在形成。上个月国内几家头部 AI 公司联合发布了《生成式 AI 内容合规倡议》,承诺加强训练数据审核,明确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虽然还没有法律效力,但至少说明行业在往规范的方向走。作为用户,我们可以多关注这些自律组织的动态,优先使用加入自律计划的工具。
最后想说的是,技术发展永远比法律快一步。与其等着法律来界定对错,不如主动做好风险防控。AI 视频生成是个好工具,但用不好也可能变成麻烦的源头。记住,商业使用前最好咨询专业律师,尤其是打算用在广告、影视、游戏这些高风险领域时,别心疼那点咨询费,真吃官司了后悔都来不及。
这几年看着 AI 生成内容从边缘技术变成主流工具,见证了太多因为不懂规则而栽跟头的案例。其实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AI 视频生成完全可以成为创作的好帮手,而不是定时炸弹。希望这篇指南能帮到刚入行的朋友,少踩坑,多出好作品。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