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跟不少内容创作者聊天,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大家电脑里基本都装着两三个 AI 写作工具,但真正能把这些工具用明白的人,可能连三成不到。大部分人要么是完全依赖 AI 生成全文,结果发出去的内容跟别人撞车撞到尴尬;要么就是对 AI 持怀疑态度,宁愿自己熬夜码字也不肯碰一下。这两种极端其实都挺可惜的,毕竟现在的 AI 写作工具早就不是简单的文字拼接机器了。
📌 先搞清楚:AI 写作的真实能力边界在哪?
很多人对 AI 写作有个误区,觉得输入关键词就能直接出一篇爆款。真这么简单的话,内容创作者早就集体失业了。实际情况是,目前主流的 AI 模型,不管是 ChatGPT 还是文心一言,本质上都是基于已有数据的「概率性输出」。你喂给它的素材越具体,它生成的内容才可能越有价值。
上个月帮一个科技类公众号做内容诊断,发现他们用 AI 写的 20 篇文章里,有 17 篇的核心观点高度重合。不是说 AI 不行,是他们用错了方式 —— 每次都是直接输入「写一篇关于 AI 发展的文章」,然后稍微改改标题就发。这种操作,跟让不同厨师用同样的食材做同样的菜没区别,能好吃才怪。
真正聪明的用法是什么样?我认识一个做职场内容的博主,她的流程值得参考。先自己梳理 3 个独家观点,比如「95 后职场人更在意情绪价值」这种带个人观察的结论,再让 AI 围绕这 3 个点填充案例和数据。最后她会逐句修改,把 AI 的书面语改成自己的口语风格,比如把「薪资待遇并非首要考量因素」换成「钱给到位也不行,天天受气谁受得了」。这样出来的内容,既保留了 AI 的效率,又带着强烈的个人印记。
💡 避免同质化的核心:给 AI 装「个性化插件」
内容同质化的根源,不是 AI 本身的问题,是使用者没给 AI 足够的「个性化指令」。就像你去餐厅点菜,只说「来个肉菜」,厨师大概率给你做最普通的红烧肉。但你要是说「要川味的,带点麻,不要太甜,最好用五花肉」,出来的菜肯定更合你心意。
怎么给 AI 装「个性化插件」?有三个实操技巧可以直接用。
第一个是「植入个人经历库」。每次用 AI 前,先在 prompt 里加一段自己的独特经历。比如写教育类内容,你可以说「结合我去年在山区支教时发现的 3 个问题:留守儿童沉迷短视频、家长教育意识薄弱、学校资源分配不均」。AI 拿到这些具体信息,生成的内容自然就带上了你的个人标签。
第二个是「限定表达风格」。别小看风格的影响力,同样一件事,用东北话和粤语讲出来,效果天差地别。你可以直接告诉 AI:「用 30 岁女性创业者的口吻,句子不要太长,多用人称代词‘我’,适当加一些行业黑话,比如‘闭环’‘赋能’但别超过 3 次」。这种具体的风格指令,能有效避免 AI 生成千篇一律的「标准文」。
第三个是「反向提问法」。与其让 AI 直接写文章,不如先让它列举 5 个别人没写过的角度。比如写关于直播带货的内容,你可以问「现在大家都在说直播带货的套路,有哪些反常识的观察点?」AI 给出答案后,你再挑一个自己最有感触的角度深入写。这种方式,从源头就避开了同质化的坑。
🚫 这些 AI 写作的坑,踩一个后悔半年
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用 AI 写,也不是所有环节都该交给 AI。这几个坑,我见过太多人踩了,必须重点提醒。
最常见的是「数据类内容全靠 AI」。AI 生成的数据经常会出错,尤其是时效性强的领域。前阵子有个财经博主,用 AI 写了篇关于 2024 年 GDP 增速的文章,里面的数据跟官方发布的差了两个百分点。评论区被网友扒出来后,直接掉了两千粉。正确的做法是:让 AI 给数据框架,比如「列出影响 GDP 的三个主要因素」,然后自己去国家统计局官网查最新数据填进去。
还有就是「观点类内容照搬 AI」。AI 擅长总结已有观点,但不擅长提出真正新颖的见解。你要是写「为什么年轻人不想结婚」,AI 大概率会给你列经济压力、个人意识觉醒这些老生常谈的点。但如果你结合自己的观察,加上「职场 996 导致社交圈变窄」这个角度,内容立刻就有了差异化。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情感类内容用 AI 硬凑」。比如写亲情主题,AI 可能会给你写「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像春雨般滋润心田」这种套话。但如果你改成「我妈总在我加班时发微信,问我吃没吃饭,其实她是想跟我多说几句话,又怕打扰我」,这种具体的细节,AI 写不出来,却是最能打动人的。
🔄 人机协作的黄金比例:7:3 还是 3:7?
到底该让 AI 承担多少工作?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得看内容类型和你的个人风格。
信息整合类内容,比如行业报告、政策解读,AI 可以承担 70% 的工作量。你负责确定主题和框架,AI 负责搜集整理资料,最后你再做逻辑梳理和观点提炼。这种内容的核心是准确和全面,AI 在这方面效率比人高太多。
观点输出类内容,比如评论、专栏,AI 最多只能占 30%。你得自己构思核心观点,AI 可以帮你找案例、润色语言,但绝不能让它替你思考。这类内容的价值就在于独特的视角,交给 AI 等于放弃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还有一种是故事类内容,比如个人经历、用户案例,这种最好是自己写初稿,AI 只做语法修正和节奏调整。因为故事的魅力在于细节和情感,这些都是 AI 目前很难模仿的。你可以试试让 AI 改改句子通顺度,但千万别让它重写情节。
📈 长期主义:把 AI 变成「专属写作助手」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每次都重新调教 AI,而是慢慢把 AI 训练成「了解自己的专属助手」。有个方法可以试试,建立自己的「写作风格库」。
具体怎么做?把你过去写的 10 篇爆款文章整理出来,提取其中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甚至口头禅。比如你经常用「说实话」「你可能不知道」这样的开头,或者喜欢在段落结尾用反问句。把这些特点总结成一份文档,每次用 AI 时都附上,久而久之,AI 生成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像你写的。
另外,养成「AI 输出 - 人工修改 - 反馈 AI」的闭环习惯。每次改完 AI 的稿子,把修改的地方标出来,告诉 AI「这里我为什么改,因为我的读者更喜欢 XX 表达方式」。比如你把「此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改成「这次活动火到不行,结束后还有人在群里问下次什么时候办」,就可以告诉 AI「我的读者更喜欢这种具体的描述,而不是抽象的总结」。
这样坚持三个月,你会发现 AI 越来越懂你,生成的内容需要修改的地方越来越少,而且自带你的个人风格,根本不用担心跟别人撞车。
🌱 最后想说:工具永远服务于人
这半年来,见过太多人因为用不好 AI 而焦虑,也见过有人靠 AI 提升效率后,有更多时间去做深度思考和线下调研。其实 AI 写作就像当年的打字机,刚开始大家也担心「手写能力会退化」,但后来发现,打字机让更多人能轻松记录想法,反而催生了更多样化的写作形式。
内容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写得快」,而是「想得深」「看得透」「说得真」。AI 能帮你处理繁琐的文字工作,但不能替你去体验生活,去跟人聊天,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
所以别纠结 AI 会不会取代你,先想清楚:你的内容里,有哪些东西是 AI 永远学不会的?是你独特的经历?还是你对某个领域的深刻理解?或者是你说话的方式,那种一听就知道是你的味道?
把这些「AI 学不会的东西」打磨得越来越亮,再用 AI 处理那些重复性的工作,这才是 AI 写作的正确打开方式。毕竟,读者关注你,不是因为你写得又快又好,而是因为你是你,无可替代。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