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检测:从痕迹捕捉到高频特征提取
小红书联合中科大提出的 SAFE 模型,通过三种简单图像变换实现了检测准确率的大幅提升。在图像预处理阶段,舍弃传统的下采样操作,改为裁剪操作,保留了 AI 图像中的细节和像素间的微妙联系。比如,在训练时采用随机裁剪,测试时使用中心裁剪,这样能显著提升捕捉 AI 伪影的能力。同时,引入 ColorJitter 和 RandomRotation 两种数据增强方式,减少颜色模式差异带来的偏差,增强模型对图像旋转的适应能力。此外,基于 Patch 的随机掩码策略,引导模型将注意力集中在局部区域,即使大部分区域被掩蔽,仍能准确判断图像真伪。
SAFE 还利用离散小波变换(DWT)提取高频特征,因为 AI 图像与自然图像在高频分量上差异明显。实验结果显示,SAFE 在 33 个测试子集上平均准确率达到 96.7%,超过 SOTA 方法 4.5 个点,且参数量仅 1.44M,推理效率提升 50 多倍,便于工业部署。对于最新的基于 DiTs 的生成器,SAFE 在 DiTFake 测试集上平均准确率达 99.4%,泛化能力极强。将 SAFE 的图像变换作为即插即用模块应用到现有检测方法中,检测性能也能得到一致提升。
🧠 多模态大模型:推理能力与检测效率的双重突破
高德技术团队提出的 Lenna 模型,结合多模态大语言模型 LLaVA 和开放集检测器 Grounding-DINO,通过引入特殊 token扩展 LLM 词汇表,实现了端到端的推理检测。在接收到图像和文本指令后,MLLM 产生文本响应,提取与对应的嵌入表示,结合图像和目标描述输入检测器,提取增强的图像和文本特征。交叉注意模块和相似度计算模块促进特征跨空间对齐,最终生成位置预测。
实验结果表明,Lenna 在 RefCOCO、RefCOCO + 和 RefCOCOg 上的准确率显著优于其他方法。Lenna (w/o RD) 比 SOTA 方法 MiniGPT-v2 准确率高 47.37%,甚至超过 85.50%。Lenna 的训练成本低廉,且能以较低额外成本扩展到各种任务,在训练效率和多功能性方面表现出色。
🚀 对抗训练:动态优化与检测绕过的博弈
基于染色体编码的对抗进化框架(CAEF),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动态优化生成模型,成功将检测绕过率提升至 89.7%。该框架将生成模型的权重编码为 “数字 DNA”,通过变异 - 选择 - 重组三阶段进化策略实现对抗样本优化。综合检测分数、视觉合理性和风格一致性等多维度评估,消除典型 AIGC 特征,融合真实摄影作品的风格特征,并生成符合真实照片的 EXIF 信息。
实验表明,进化后的生成模型在人类评审中的识别错误率达 72%(n=500)。当进化代数超过 50 代时,系统会自发产生具有超现实风格的 “进化艺术”。这种对抗训练模式为 AIGC 检测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促使检测技术不断进化。
🛠️ 模型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高效结合
昆明理工大学团队提出的 ResNet34-TE 融合模型,将 ResNet34 与 Transformer 编码器结合,在彩色二维码缺陷检测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轮廓检测预处理,消除背景干扰;舍弃平均池化层,引入位置编码和分类标记,增强缺陷空间感知。模型结构优化后,在验证集上准确率达到 96.8%,较 ResNet34 提升 5.28 个百分点,精确率、召回率和 F1-score 也分别提升 4.93、5.02 和 4.97 个百分点。
ResNet34-TE 在单张平均检测速度上较改进前提高约 5.86%,虽然略慢于一些轻量级模型,但准确率提升明显。该模型参数计算量比原 ResNet34 明显下降,满足实际生产要求,综合性能更优。
🔄 数据标注与预处理:质量与效率的保障
在人居环境检测中,采用 “AI 算法辅助 + 人工修正双循环迭代优化” 方法,借助图文多模态大模型 CLIP 开展标注工作。规范无人机视角下人居环境数据样本标注标准,明确边界框标注规范,增强算法识别力。运用 CLIP 多模态模型检索无人机航拍照片,生成高置信度图像,缓解样本稀缺问题。建立标准化标注流程,多轮审核机制降低标注错误率。
通过统一标注范式,形成跨场景标注框架,减少重复标注成本。融合地物要素全生命周期模型,利用 BERT+CRF 预训练模型进行初标注,经过人工质检迭代,F1 值达到 90% 以上,标注速度提升 30% 以上,精度从 85% 跃升至 95% 以上。
📊 工业检测: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落地实践
在工业异常检测中,多模态大模型面临着信息断层、产线调整需重新训练等痛点。MMAD 基准测试涵盖 7 大核心子任务,包括异常判别、缺陷分类、定位、描述、分析和产品分类等,模拟真实工业环境中的不同场景。实验结果显示,商业模型 GPT-4o 平均准确率 74.9%,但在缺陷定位任务中仅 55.6%;人类专家平均准确率 78.7%,专家级达 86.7%。
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和专家模型协作(Agent)等零训练增强方案,模型性能可得到有效提升。RAG 在大部分任务中平均准确率提升 5-6%,在瑕疵分类中最高提升 20%;使用真实标注作为专家输入时,缺陷定位准确率提升 28%。
📝 文本检测:多维度评估与智能审核
腾讯推出的 “朱雀” AI 大模型检测系统,在文本检测方面通过对比检测文本与大模型的预测内容,推测文本的 AI 生成概率。经过大量正负样本训练,覆盖新闻、公文、小说、散文等多种文体,未来还计划扩展至诗歌等体裁。该系统不仅能用于普通用户日常检查,对新闻媒体、教育机构等对文本真实性要求较高的行业也有重要应用价值。
在图像检测方面,“朱雀” 通过捕捉真实图片与 AI 生成图像之间的差异,如逻辑不合理、包含隐形特征等,使用 140 万份正负样本训练,测试检出率达 95% 以上。腾讯还计划推出视频检测功能,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 持续学习与更新:模型进化的关键
随着新数据的不断涌现,定期更新模型是保持检测准确率的关键。通过持续学习,模型能不断适应新的生成模型和检测需求。例如,在工业检测中,模型可根据产线调整和新缺陷类型进行优化;在文本检测中,可根据新出现的 AI 生成风格和模式进行更新。
硬件加速也能间接提升准确率,利用 GPU、TPU 等设备加快模型训练和推理速度,使模型能在更短时间内处理更多数据,提升学习效率。
在 AI 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AI 大模型检测准确率的提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结合最新的技术方法、优化数据处理流程、采用多模态融合和对抗训练等策略,以及不断更新模型和硬件支持,我们能够在这场与 AI 生成内容的博弈中取得优势,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该文章由
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