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被同行问,AI 排版到底值不值得投入?说真的,这东西火得有点出人意料。但摸着良心说,效率提升是实打实的,不过要是踩了坑,反而会耽误事儿。今天就掏心窝子跟你们聊聊,用 AI 排版前必须知道的三个关键点。
📌 第一点:格式精度是硬伤,别指望一步到位
AI 排版对标准化模板的适配度很高,比如公众号图文、电商详情页这种固定框架,套进去几分钟就能出活。但碰到那些有特殊格式要求的场景,它就像个没头苍蝇。我上个月帮客户排一份政府报告,里面要求页眉左侧放文号、右侧放页码,正文行距精确到 0.5 磅,AI 生成的初稿直接把文号跑到页脚去了,行距更是忽大忽小。后来问了圈同行,发现大家都遇到过类似问题 —— 学术论文的引文标注、法律文书的条款编号,这些需要「像素级」精度的格式,AI 目前还啃不动。
更头疼的是跨软件兼容问题。用 AI 在 Word 里排好的版,导成 PDF 后表格线莫名消失;转到 InDesign 里调整,文字框突然乱成一团。有个做出版的朋友吐槽,他们用 AI 排完的书稿,最后还是得人工逐页核对格式,算下来比直接手动排也就省了 20% 的时间,还不如花这功夫多盯几个选题。
不是说 AI 排版不行,而是得认清楚它的「能力边界」。简单排版、快速出初稿,它是把好手;但真要拿去应付那些对格式吹毛求疵的场景,现阶段还得靠人来收尾。
📌 第二点:内容逻辑没理顺,排版越花哨越添乱
AI 特别擅长「美化」,给一堆文字,它能自动加图标、分色块、调字体,看起来花里胡哨的。但这里有个大坑:如果你的内容逻辑本身就混乱,AI 只会把这种混乱放大。
我见过一个极端案例,某公司用 AI 排市场分析报告,原文里数据和观点穿插着写,AI 直接把所有数字标成红色,所有观点标成蓝色,结果整个页面红一块蓝一块,别说提炼结论了,连阅读都费劲。后来拆解原因才发现,AI 是按「词性」排版,而不是按「逻辑关系」—— 它分不清哪些数据是支撑同一个观点的,哪些观点是递进关系。
这就好比装修房子,AI 是个手艺不错的油漆工,但如果你没先画好设计图,它只会把墙刷得五颜六色,根本不管整体风格是否统一。所以用 AI 排版前,一定要先把内容的「骨架」搭好:哪些是核心结论,哪些是论据,哪些需要重点突出,这些都得人工先理清楚,再喂给 AI。
我现在的习惯是,先在记事本里写纯文字大纲,用序号标清逻辑层次,再复制到 AI 排版工具里。这么做虽然多花 5 分钟,但能避免后期返工两小时,划算得很。
📌 第三点:后期修改成本,可能比你想象的高
很多人觉得,AI 排版快,改起来也方便。其实恰恰相反,AI 生成的排版文件,修改成本可能比纯人工排的还高。
上个月帮一个客户改活动海报,他们用 AI 排的版,就因为要把「限时优惠」改成「周年庆特惠」,结果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来的艺术字样式匹配不上新文案,AI 自动换了字体,导致整个标题区域的布局全乱了;旁边的优惠券图标因为文字长度变化,被挤到了角落。最后花了整整一下午才调顺,比重新排一份还累。
这背后的原因是,AI 排版更像「一次性生成」,它会根据初始内容计算最优布局,但对「内容变动」的适应性很差。就像搭积木,AI 是用胶水把零件粘死的,而人工排版是用卡扣连接的,哪个更方便调整,一目了然。
所以我的建议是,用 AI 排版前,尽量把内容确认到 90% 以上。如果是需要反复修改的场景,比如方案初稿、内部讨论文档,反而不如用最简单的 Word 排版,虽然丑点,但改起来省心。
最后说句实在话
AI 排版确实能提高效率,尤其对那些重复性高、格式简单的内容,比如周报模板、活动通知,能省不少事。但它终究是个工具,不可能替代人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控。
记住这三个原则:格式精度要求高的场景,留足人工收尾时间;内容逻辑没理顺前,别让 AI 瞎折腾;修改频繁的文件,谨慎用 AI 排版。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让 AI 成为帮手,而不是麻烦制造者。
至于要不要投入?我的答案是,可以试试,但别指望一步到位。先用它处理简单任务,摸清楚脾气了,再慢慢扩大使用范围。毕竟工具好不好用,最终还是看用的人会不会用,你们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