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品分析不是抄作业 是挖「信息差」
做竞品分析前得想明白一个事:你要的不是人家写了什么,是人家为什么写这个能火。新手常犯的错是把同行 10 万 + 文章标题抄下来改几个字,结果自己发出去只有几百阅读。问题出在哪?你没搞懂对方的用户画像和你的是不是重合。
先给竞品分个类。直接竞品是和你领域完全重合的,比如你写职场干货,那同样做职场号的就是直接竞品。间接竞品是用户群体重叠但内容领域不同的,比如职场号的间接竞品可能是副业号 —— 都是给想搞钱的年轻人看的。两类都得看,直接竞品学打法,间接竞品找跨界选题灵感。
怎么挖信息差?看三个数据:一是爆款选题的周期性,比如某职场号每月都会出 2 篇「试用期避坑」类文章,说明这是用户持续有需求的痛点。二是评论区高频提问,竞品文章里读者反复问但作者没解答的问题,就是你的机会。三是数据异常的文章,比如某篇阅读量突然比平时高 3 倍,标题里带的关键词可能是近期热点,赶紧记下来。
别光盯着头部大号。腰部账号反而更有参考价值,他们的粉丝量和你可能更接近,选题更容易复制。比如一个 5 万粉的职场号靠「3000 字拆解 Excel 快捷键」爆了,你可以换成「3000 字拆解 PPT 快捷键」,套路一样但内容不同,风险低很多。
📊 粉丝调研别只发问卷 藏在细节里的需求更值钱
粉丝调研最无效的方式是群发「你喜欢看什么内容」。这种问题太空泛,读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试过发这种问卷,回收上来全是「想看干货」「想看有用的」,等于没说。后来改了策略,结果完全不一样。
评论区是金矿,但得会筛。每天花 20 分钟翻自己公众号的历史评论,把出现频率高的词记下来。比如你做母婴号,评论里常出现「宝宝夜醒」「辅食过敏」,这些就是现成的选题。更绝的是看被忽略的评论,比如有人问「宝宝一岁还在用安抚奶嘴会不会有问题」,如果没人回复,你写一篇专门解答,大概率能火 —— 这是真实存在的小众痛点。
私聊调研要找对人。别逮着活跃粉丝猛问,他们的需求可能太个性化。找那种「沉默粉丝」,就是关注了你但很少互动的,发消息说「最近想做一期 XX 主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回复就送份资料包」。这些人平时不说,但需求更接近沉默大多数,他们的痛点往往是普适性的。
社群里埋钩子更有效。在粉丝群里别直接抛问题,先扔个半成品观点。比如你做理财号,说「我发现很多人买基金只看收益率,其实手续费才是大坑」,看大家怎么接话。有人会说「对,我上次买的基金手续费扣了好几百」,这就把具体痛点勾出来了。比直接问「你们买基金遇到什么问题」管用 10 倍。
🧩 把竞品数据和粉丝反馈拼成「选题公式」
光做竞品分析会飘,光搞粉丝调研会窄。得把两者捏在一起,形成可复用的选题公式。我自己总结过一个「痛点叠加法」:竞品高频话题 + 粉丝高频提问 = 高命中选题。
举个例子,竞品职场号最近总写「远程办公效率低」,阅读量都不错。你的粉丝评论里常说「在家办公总被家人打扰」。把这俩结合,就出来一个选题:《远程办公被妈喊吃饭、被娃抢电脑?3 个物理隔离技巧亲测有效》。既蹭了竞品验证过的话题热度,又精准戳中自己粉丝的具体场景。
还要算「选题性价比」。有的选题粉丝很想要,但竞品写烂了,你再写就得挖更深的角度。比如大家都写「公众号排版技巧」,你可以加个限定词:《公众号排版别学大 V,新手用这 4 个傻瓜模板就够了》。用「反常识」对抗同质化,把老话题写出新角度。
数据交叉验证很重要。竞品某篇文章阅读量高,但你粉丝画像里相关人群占比不到 10%,这种选题就得慎做。可以用新榜或蝉妈妈查竞品的粉丝画像,再对比自己的后台数据(公众号后台「用户分析」里能看到年龄、性别、地区)。重合度低于 30% 的选题,就算再火也别碰。
🧪 用「小范围测试」降低选题风险
写完选题别急着发,先做小范围测试。我见过太多运营者花 3 天写一篇长文,发出去没人看,白忙活。其实花 10 分钟做个测试,能帮你避开 80% 的坑。
朋友圈投票是最省事的。把 3-5 个备选选题做成图片,配文说「下周想写这几个主题,你们最想看哪个?评论区告诉我」。注意别用太正式的语气,加个表情符号,显得随意点。点赞评论多的选题,发出去大概率不会差。
社群里扔「半成品」。比如你想写「副业摆摊攻略」,先在粉丝群里发「最近想摆摊的人好像变多了,我整理了几个低成本启动的思路,有人想看具体怎么选品吗?」。如果群里炸锅了,说明这个选题可以做。如果没人理,要么是时机不对,要么是大家不感兴趣。
看关键词搜索量。用微信指数查一下选题里的核心词,比如你想写「阳台种菜」,搜一下这个词最近的热度趋势。如果呈上升趋势,说明越来越多人关注,值得写。如果在下降,除非你有特别新的角度,否则别碰。
📈 建立「选题库」让灵感不断档
每天找 3 个选题,一周就是 21 个,一个月下来能攒出一个季度的内容池。但选题库不是随便建的,得分类标签,方便后续调用。我自己的选题库分了 4 类:热点追更、干货教程、故事案例、观点评论。
热点追更要记「时间节点」。比如每年 3 月是求职旺季,9 月是开学季,这些固定节点提前 1 个月把选题备好。突发热点来了别急着写,先看竞品反应,等 2 小时再出手 —— 避免追错风向,也能观察大家都从哪些角度写,找个空位钻进去。
干货教程要「分层」。同样是写「Excel 技巧」,给新手看的是「5 个快捷键搞定 80% 工作」,给进阶用户的是「VLOOKUP 函数出错?这 3 个坑 90% 的人都踩过」。根据粉丝的认知水平分层,选题才不会空泛。
故事案例要「攒素材」。平时刷到好的用户故事、行业案例,随手记在备忘录里。比如你做教育号,看到有人分享「从学渣逆袭考上 985」,可以记下来,等需要的时候改成《他用这 3 个笨办法,把成绩从班级倒数提到前 10》。真实故事永远比讲道理管用。
观点评论要「反着想」。大家都在骂「内卷」,你可以写《我不反内卷,我反的是无效内卷》。大家都在夸「躺平好」,你可以写《真正的躺平,是把该做的事做完再歇着》。观点不一定非得多尖锐,但一定要和主流声音有点差异。
🚫 避开这 3 个选题死穴 不然写再多也白搭
别碰「自己觉得好但粉丝不需要」的选题。我之前犯过这错,自己对「时间管理 GTD 方法」特别着迷,写了篇长文,结果阅读量是平时的一半。后来翻评论,有人说「太复杂了,普通人用不上」。才明白:选题不是自嗨,是帮粉丝解决他们认为的问题,不是你认为的问题。
别追「过时的热点」。热点有生命周期,比如某个明星八卦,火的时候可能就 24 小时,过了这阵再写,没人关心了。判断热点能不能追,看两个指标:一是微信指数峰值有没有下降,二是头部竞品是不是还在发相关内容。如果都降温了,赶紧收手。
别忽略「小而美」的选题。不是所有爆款都得宏大叙事,有时候一个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选题反而能火。比如做美食号,别总写「川菜怎么做」,可以写《炒回锅肉时,肉片先腌还是先煮?多数人做错了》。越小的切口,越容易让读者觉得「这篇是专门写给我的」。
做公众号选题,本质是做「用户注意力生意」。竞品分析帮你摸清楚市场上什么东西能抓住注意力,粉丝调研帮你确认自己的用户愿意把注意力给什么。两者结合,再加上小范围测试,选题命中率想低都难。记住:好选题不是想出来的,是用数据和反馈「算」出来的。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