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过滤:不是所有热闹都值得凑
每天打开手机,各种热点像潮水一样涌过来。但对公众号运营来说,真正有价值的热点其实没几个。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过滤机制,把那些看似热闹却没用的信息筛掉。
先看热点与账号定位的匹配度。你是做职场干货的,突然冒出个明星绯闻热搜,除非能从职场角度解读,比如 “明星工作室的职场关系”,否则强行蹭热度只会让老粉觉得别扭。之前有个亲子类公众号追电竞比赛热点,硬写 “带娃玩游戏的正确姿势”,结果评论区全是 “不相关” 的吐槽,掉粉不说,还影响了账号垂直度。
再看热点的生命周期。有些热点是 “昙花一现” 型,比如某网红的瞬间热搜,可能上午爆了下午就凉了,等你写完推送出去,读者早就没兴趣了。这种情况就得果断放弃。但像政策变动、行业新规这类热点,生命周期长,而且有持续挖掘的价值,比如 “个税新政对自由职业者的影响”,可以分阶段写解读、案例、应对方法,这样的热点才值得投入精力。
还要算一笔投入产出账。有次某综艺刚播完,“某明星同款穿搭” 冲上热搜,我认识的一个时尚号小编连夜写了推荐文,结果阅读量还没平时的一半。后来分析发现,这个明星的粉丝群体和他们账号的受众重合度不到 10%。所以追热点前,先想想你的核心读者会关心吗?他们愿意花时间看吗?不值得的话,不如把时间花在更精准的内容上。
🔍 竞品分析:从同行那里偷师,但别抄作业
竞品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你选题的盲区。但很多人做竞品分析只会看 “人家写了什么”,其实更重要的是 “人家为什么写这个”“读者为什么愿意看”。
先确定对标竞品。别贪多,找 3-5 个和你定位相似、粉丝量级接近的账号就行。比如你是做本地美食探店的,就盯着同城市同类型的头部账号,那些全国性的美食大 V 反而参考价值不大。把这些账号放进一个文件夹,每天花 20 分钟翻一遍他们的推送,重点看文末的 “在看” 数、留言区互动,这些数据比阅读量更能反映内容的真实受欢迎程度。
然后分析选题角度的差异化。同样是写 “秋天养生”,A 账号写 “10 种适合秋天吃的水果”,B 账号写 “上班族的秋季办公室养生指南”,C 账号写 “秋天养生避坑指南:这 3 件事千万别做”。你会发现,B 和 C 的角度更具体,更容易让读者有代入感。所以看竞品时,要记录他们的切入角度,然后思考 “这个话题还有没被说到的人群或场景?” 比如别人都写 “学生党考研攻略”,你可以写 “在职考研党如何平衡工作和复习”。
还要注意竞品的内容节奏。有的账号每周一固定发行业资讯,周三发案例分析,周五发互动话题。摸清这个规律,你就能知道什么时候发什么类型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关注。但别完全照搬,比如竞品周三发案例,你可以周四发,用 “补充一个被忽略的细节” 作为切入点,既借了热度,又有自己的东西。
🤝 协同实施:让热点和竞品分析形成闭环
热点过滤和竞品分析不是孤立的,得串起来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就像炒菜,热点是食材,竞品分析是菜谱,两者结合才能做出好菜。
追热点前先查竞品动作。看到一个热点,先别急着动笔,打开竞品列表看看他们有没有动静。如果已经有 3 个以上竞品发了,而且角度都差不多,那你要么找到全新的视角,要么就放弃。比如前段时间 “ChatGPT 降温” 的热点,很多科技号都写 “为什么降温”,有个账号参考了竞品的内容后,换了个角度写 “ChatGPT 降温后,哪些 AI 工具值得关注”,反而成了爆款。
用竞品数据验证热点价值。有时候你觉得某个热点不错,但拿不准,就去看看竞品历史上类似的内容表现。比如你想写 “副业赚钱” 相关的热点,翻一下竞品过去半年写过的同类文章,平均阅读量是多少,留言里读者最关心什么问题。如果数据都很差,说明这个话题可能不是你的受众刚需,就算是热点也别碰。
还要建立选题库联动机制。准备两个表格,一个记热点,按 “日期 - 事件 - 可能的切入角度” 记录;另一个记竞品选题,按 “账号 - 标题 - 数据 - 亮点” 分类。每周花 1 小时把两个表格对照着看,比如热点表里有 “双十一预售”,竞品表里有 “去年双十一踩坑经历”,那就能组合出 “今年双十一预售避坑指南:结合去年案例分析” 这样的选题,既有热点时效性,又有竞品验证过的读者兴趣点。
📌 日常选题储备:别等饿了才想做饭
光靠追热点和看竞品不够,还得有自己的 “选题粮仓”。平时多积累,才不会等到要推送了才急得抓瞎。
关注垂直领域的长期话题。比如教育类账号,“升学政策”“学习方法” 这些话题每年都有需求,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提前收集相关资料,等到特定时间点,比如开学季、考试季,稍作调整就能用。我认识的一个教育号小编,每年 3 月就开始整理 “中考政策解读” 的素材,到 5 月集中推送,总能获得稳定的高阅读。
从读者留言里找灵感。读者的疑问、吐槽、建议,都是最好的选题来源。比如有读者在后台问 “上班族怎么快速做早餐”,你就可以写一篇 “10 分钟搞定的 5 种早餐食谱”。定期把留言分类整理,看看哪些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这就是你的受众最关心的内容。
跨界联想找新意。把不同领域的话题结合起来,往往能出惊喜。比如 “职场” 和 “心理学” 结合,写 “职场 PUA 的 3 个典型特征”;“美食” 和 “历史” 结合,写 “古人秋天都吃什么”。这种跨界选题既能避开和竞品的直接竞争,又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
🚫 避坑指南:这些选题陷阱别踩
就算做好了热点过滤和竞品分析,还是可能掉坑里。总结几个常见的误区,帮你少走弯路。
别迷信 “万能热点”。有些热点看似适合所有账号,比如 “新年计划”,但如果你是做专业技术分享的,硬写 “程序员的新年计划” 就很勉强。不如聚焦在技术领域,写 “2024 年值得学习的 3 个编程技能”,反而更精准。
避免 “自嗨型选题”。就是你觉得很有价值,但读者根本不关心的内容。比如某职场号写 “如何写好工作总结 PPT 的字体选择”,结果阅读量惨淡。后来发现,读者更关心 “工作总结里最该突出的 3 个重点” 这类实际问题。判断是不是自嗨,最简单的方法是问自己:如果我是读者,看到这个标题会点进去吗?
别频繁跟风 “爆款模板”。看到竞品一篇 “XX 的 5 个秘密” 火了,就跟着写 “XX 的 6 个技巧”,这种模仿很容易让账号失去特色。竞品的爆款可以参考,但要加入自己的独特观点或案例,比如别人写 “成功人士的 5 个习惯”,你可以写 “我采访了 3 个普通人,他们的成功习惯更接地气”。
💡 最后想说的话
找公众号选题,就像在沙滩上捡贝壳。热点是那些闪闪发光但可能很快被潮水冲走的贝壳,竞品是别人已经捡起来的贝壳,而你要做的,是用自己的筛选标准,找到既漂亮又适合放进自己收藏盒里的那一个。
热点过滤帮你避开无效信息,竞品分析帮你打开思路,两者结合起来,再加上日常的积累,选题就不再是难题。关键是要保持敏感,多观察,多思考,慢慢就会形成自己的选题直觉。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