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品分析:在模仿中找差异化切口
做公众号选题,绕不开竞品。但不是所有公众号都值得盯着看,得先学会筛选。那些和你目标受众重叠度超过 60%、近 3 个月出现过 3 篇以上 10 万 +、内容风格和你调性一致的账号,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怎么找?用新榜、微小宝这类工具,按领域筛选后,看「爆款率」—— 也就是 10 万 + 文章占总发文量的比例,这个数据比单纯的粉丝数更实在。
分析竞品爆文不能只看标题。打开他们的历史爆款,把选题拆成「核心话题 + 切入角度 + 表达方式」三个部分。比如同样写职场,有的号擅长「吐槽老板」这类情绪宣泄,有的号专注「3 个技巧搞定汇报」这类干货,还有的号用「实习生逆袭」的故事来讲道理。把这些分类记下来,你会发现每个账号都有固定的选题舒适区,这就是他们的软肋 —— 你可以从他们没覆盖的角度下手。
还要注意竞品的选题周期。有些账号每周三固定推情感文,有些号总在节假日前提早 3 天布局相关内容。观察 3 个月,就能摸出他们的选题节奏。比如教育类账号,往往在开学前 2 周集中推送「新学期准备」,你可以提前 1 周切入,或者反其道而行,写「开学焦虑怎么破」,打个时间差。
最关键的是建立「选题反推表」。看到竞品爆文,别只想着「我也写一个」,而是问自己三个问题:他们没提到的细节是什么?读者评论里争议最大的点在哪里?如果换个身份(比如从家长换成老师)来讲这个话题会怎样?去年有个职场号就是靠这个方法,把竞品写的「996 福报论」反转为「老板该不该陪员工加班」,既蹭了热度又做出了差异化。
🔥 热点追踪:从信息洪流里捞真金
追热点不是刷热搜那么简单。得搭建自己的「热点雷达系统」:早上 7 点看微博热搜和知乎热榜,上午 10 点刷 36 氪和虎嗅的早报,中午 12 点看微信指数飙升榜,下午 3 点查百度风云榜,晚上 8 点翻抖音热榜。把这些平台的 TOP10 热点记下来,连续出现 3 个平台以上的,才算是真正的大众热点。
判断热点值不值得追,有个「三维评估法」。第一维看受众重合度,母婴号追「电竞比赛」就很牵强,但追「儿童安全座椅新国标」就很合适。第二维算热度持续时间,明星绯闻通常火不过 24 小时,政策变动却能热 1 周以上,社会事件可能持续发酵 1 个月。第三维测风险系数,涉及敏感话题、可能反转的新闻,宁愿错过也别踩雷。
追热点要学会「慢半拍」。很多人看到热点就急着动笔,其实前 3 小时发出来的内容大多是消息搬运。等一等,看看权威媒体怎么定性,看看网友评论里藏着哪些没被满足的需求。比如某明星塌房,一开始大家都在吃瓜,2 小时后评论区开始出现「粉丝该怎么脱粉」的讨论,这时候写一篇「理性追星的 3 个信号」,往往能收割第二波流量。
还有个冷门技巧:追「过气热点」。有些热点当时没追上,过段时间换个包装还能火。比如「躺平」这个词,刚出来时大家都在写,过了 3 个月,有个号写「躺平之后我反而升职了」,用真实经历重新解读,照样 10 万 +。关键是找到热点的「周期性」—— 每年毕业季「就业难」都会被重提,每次降温「穿秋裤」都会引发讨论,这些都是可以反复利用的热点母题。
📊 数据运用:让选题站在流量肩膀上
别迷信「我觉得这个话题会火」,数据才是最诚实的裁判。新手最容易忽略的是「选题验证工具」:微信指数能告诉你某个关键词最近的搜索趋势,比如「减肥」在 3 月会迎来小高峰;百度指数可以看地域分布,写「高考志愿」时,就知道河南、山东的读者更关注;知乎热榜的「上升最快」标签,能帮你发现即将爆发的潜在热点。
建立自己的「选题数据库」。把自己账号过去 1 年的文章按「阅读量 / 在看数 / 转发率」排序,找出 TOP20 的共同点。是标题里带数字的更容易火?还是周末发的情感文打开率更高?有个美食号发现,只要标题里带「妈妈做的」,转发率就比其他文章高 30%,后来专门开了「家的味道」系列,成了他们的王牌栏目。
还要关注「行业数据报告」。新榜、清博这些平台会定期发布各领域内容趋势,比如去年底的报告显示,健康类账号里「中医养生」的阅读量同比下降,但「科学运动」增长了 200%。及时调整选题方向,比闷头写更有效。本地号可以多看看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消费报告」,里面的「人均餐饮支出增长」「旅游消费偏好」都是现成的选题。
更进阶的是做「AB 测试」。比如想写「存钱技巧」,先准备两个标题方向,在粉丝群里小范围投票,或者用小号发两条朋友圈测试点赞量。哪个反应好就用哪个。有个理财号用这招,把原来的「5 个存钱方法」改成「工资 3000 也能存下 2 万」,打开率直接翻倍。记住,数据不是用来否定你的想法,而是帮你优化想法。
🔄 三轮驱动:让选题成功率提升 80%
单独用竞品、热点或数据,都可能掉坑。竞品爆过的题你再写,可能因为同质化没流量;追热点容易偏离账号定位;只看数据会错过有潜力的新话题。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闭环。
正确的流程应该是:先从数据里找趋势(比如「银发经济」搜索量上升),再看竞品在这个领域写了什么(发现他们都在讲「老人用手机」),然后结合近期热点(比如某部老年题材电视剧热播),最后确定选题 ——「看《老家伙》学 3 招,教爸妈玩转智能手机」。既有数据支撑,又避开了竞品的同质化,还蹭上了热点,想不火都难。
还要设置「选题预警机制」。如果一个选题,竞品最近 3 个月写过 5 次以上,就算数据再好也要谨慎;如果热点和账号定位的匹配度低于 50%,宁可不追;如果数据显示某个话题虽然火,但读者留言全是负面情绪,可能会引发争议,也要放弃。去年有个教育号追「双减政策」,没考虑到读者里有很多培训机构老师,文章发出来后掉粉严重,就是没做好预警。
最后是「选题储备库」。每周花 2 小时,用竞品分析找 3 个差异化角度,从热点里挖 2 个潜在话题,结合数据定 1 个长期方向,存进表格里。这样就算临时没灵感,也有现成的选题可以用。记住,爆文不是偶然,而是「竞品给方向,热点给时机,数据给底气」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