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候?想破头想的公众号选题,发出去阅读量还没粉丝零头多。转头看别人的号,随便发篇文章就 10 万 +,心里直犯嘀咕 —— 到底差在哪儿?其实啊,爆文选题真不是靠灵感撞大运,而是有章法的。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怎么用 “竞品 + 用户反馈” 这两个轮子,让你的选题不再踩坑,篇篇都有成为爆款的潜力。
📊 竞品选题拆解:别只看表面热闹,要挖底层逻辑
很多人做选题,第一步就是刷竞品的爆款。但你真的会看吗?不是说把人家的标题抄过来改几个字就行,那叫抄袭,不叫拆解。真正有用的竞品分析,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挖到核心。
先说说怎么选对竞品。不是粉丝越多的号就越该盯。你一个本地美食号,去研究头部的科技大号,纯属浪费时间。选竞品的核心是看用户画像重合度。比如你的号主要服务 25-35 岁的职场女性,那就要找那些粉丝年龄、性别、兴趣标签和你高度重叠的号,哪怕它粉丝比你少一半,参考价值也比百万粉的泛流量号高。怎么判断重合度?看它的文章评论区,用户讨论的话题、用的口头禅,是不是和你的粉丝很像。比如你的粉丝常说 “打工人太难了”,竞品评论区里也全是 “加班到凌晨的我”,这就对了。
找到了对的竞品,接下来要拆什么?光看选题本身不够,得看 “选题 + 表达” 的组合拳。比如同样讲 “职场焦虑”,有的号用 “月薪 3 万,我在会议室偷偷哭了 3 次” 这种具体场景切入,有的号用 “为什么你总觉得工作没意义?” 这种提问式开头。你要记下来,爆款选题的 “钩子” 藏在哪里—— 是某个具体的年龄数字(30 岁、40 岁),还是某个高频痛点(没钱、没时间、怕失业),或者是反差感(月薪 5 千住 loft 的真相)。把这些钩子列成表格,你会发现规律:比如情感号的爆款,80% 都带 “崩溃”“偷偷”“不敢说” 这类词,这就是用户愿意点开的密码。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 竞品的 “选题盲区”。什么意思?就是它经常写 A 类内容,但很少碰 B 类,而 B 类恰恰是你用户可能关心的。比如一个职场号总写 “怎么和领导沟通”,但很少提 “同事甩锅怎么办”,你去翻自己的用户反馈,发现好多人在吐槽同事关系。这时候你写一篇 “被同事甩锅后,我学会了这 3 句话”,很可能就火了。竞品没覆盖的空白,就是你的机会,前提是这个空白得和你的用户需求对上。
💬 用户反馈挖掘:别等用户 “喂到嘴边”,要主动找信号
总有人说 “我也想听用户的,但他们就是不说话啊”。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用户的需求藏在各种角落,就看你会不会找。评论区、私信、社群,甚至是文章的 “在看” 和 “转发语”,都是信号发射塔。
先说说评论区。别只看那些夸你 “写得好” 的,真正有价值的是两类评论:一类是提问,“能不能讲讲 XXX”“求一篇关于 XXX 的文章”;另一类是抱怨,“我试过这个方法,根本没用”“每次看到这种内容就生气”。这些不是抬杠,是用户在给你指路。比如有妈妈在评论区说 “讲辅食的文章太多了,但没人说怎么让挑食的孩子吃饭”,这就是现成的选题。把高频出现的问题记下来,出现 3 次以上的,就该放进选题池。
私信和社群更要盯紧。私信里用户愿意说的,往往是不好意思在评论区公开讲的 “隐私”,比如 “我 35 岁被裁员,不敢告诉家人”“结婚 5 年,感觉和老公像室友”。这些带着情绪的倾诉,藏着最真实的痛点。社群里呢?大家平时聊的话题、争执的点,都是选题素材。比如宝妈群里总在聊 “孩子报兴趣班太贵”,你就可以写 “月薪 8 千,我为什么不敢给孩子报 5000 的兴趣班?”,一准能戳中她们。
还有个冷技巧 —— 看 “转发语”。用户转发你的文章时,写的那句 “太真实了”“转给我老公看看”,其实是在帮你提炼核心卖点。如果很多人转发时说 “终于有人替我们说话了”,说明你戳中了某个被忽略的群体情绪。这时候顺着这个情绪挖深一点,比如 “为什么我们总需要‘被理解’?”,很容易引发共鸣。用户的转发理由,就是你下一次选题的 “情绪锚点”。
但要注意,不是所有反馈都要接。有的用户提的需求太个性化,比如 “能不能写一篇关于我家猫掉毛怎么办”,如果你的号是讲职场的,这种就可以忽略。筛选反馈的标准是 “共性”—— 这个问题是不是至少 30% 的用户可能遇到?是不是能引发大部分人的共鸣?比如 “加班” 是职场人的共性,“猫掉毛” 就不是,这一点要拎清楚。
🚀 双轮驱动实操:让竞品灵感和用户需求 “打配合”
光会看竞品、会挖反馈还不够,关键是让这两个轮子一起转。就像开车,一个轮子动另一个不动,肯定要跑偏。怎么让它们配合好?有三个实操步骤,亲测有效。
第一步,用用户反馈给竞品选题 “过滤”。看到竞品的爆款,别急着抄。先拿出你的用户反馈表,看看这个选题和你的用户有关系吗?比如竞品的科技号写 “iPhone 15 值得买吗” 爆了,你去翻自己的用户反馈,发现大家都在说 “工资 3 千,换手机好心疼”。这时候就不能直接写 “iPhone 15 测评”,可以改成 “月薪 3 千,换手机时我在纠结什么?”—— 既借了竞品的 “数码热点”,又贴合了自己用户的 “消费焦虑”,这就是过滤后的效果。竞品给你方向,用户给你细节,两者结合才不会水土不服。
第二步,用竞品角度给用户需求 “升级”。用户反馈里有个高频问题 “怎么存钱”,这太普通了,写出来大概率没人看。这时候去看竞品怎么写同类话题:有的用 “90 后女生存到 100 万的 3 个习惯”,有的用 “我把工资分成 5 份后,再也没月光过”。你可以借鉴这种 “具体方法 + 个人故事” 的角度,结合自己用户的情况 —— 如果你的用户多是刚毕业的学生,就写 “毕业 1 年存 5 万,我没少吃泡面”;如果是宝妈,就写 “带娃后存下 10 万:我连尿不湿都在比价”。用户给你内核,竞品给你包装,这样的选题既有干货又有温度。
第三步,建一个 “动态选题池”。把拆解竞品得到的 “钩子”、用户反馈里的 “痛点”,都扔进一个表格里,每周花 2 小时整理。比如 “钩子” 列写 “30 岁 + 具体数字”“偷偷 / 不敢说 + 情绪词”,“痛点” 列写 “职场人际关系”“育儿焦虑”“省钱技巧”。然后随机组合,比如 “30 岁后,我终于敢对同事说‘不’了”(30 岁钩子 + 职场人际痛点),“偷偷存下 5 万后,我敢辞职了”(偷偷钩子 + 省钱痛点)。选题池不是固定的,要每周根据新的竞品爆款和用户反馈更新,这样你的选题永远有新鲜感。
⚠️ 最容易翻车的 3 个坑,踩一个就白忙活
双轮驱动听起来简单,但实操起来很容易走偏。我见过太多人,学了方法还是做不出爆文,多半是踩了这几个坑。
第一个坑:只盯竞品的 “形”,抄不到 “魂”。看到竞品写 “我在大厂躺平的一年” 火了,自己也写 “我在国企躺平的一年”,结果阅读量惨淡。为什么?因为竞品的用户是一线城市的互联网人,对 “躺平” 有共鸣;你的用户是小县城的体制内,更在意 “稳定”,躺平对他们来说是 “不思进取”。竞品的选题是为它的用户服务的,盲目照搬只会水土不服。抄之前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选题背后的情绪,我的用户能 get 到吗?
第二个坑:把 “用户反馈” 当圣旨,不管数据。用户说 “想看快速减肥方法”,你就真的写 “7 天瘦 10 斤的秘诀”,发出去不仅没流量,还可能被举报 “虚假信息”。这就是没考虑平台规则和数据规律。用户想要的,不一定是平台鼓励的。比如 “快速减肥”“月入 10 万” 这类内容,平台很敏感,就算用户再想要,也得换个角度,比如 “减肥 3 个月,我学会了和自己和解”,既满足需求又不踩红线。
第三个坑:忘了加 “自己的料”。竞品的选题、用户的需求,都是基础,但最后能不能爆,看的是你有没有加入独特的视角。比如同样写 “职场加班”,别人都在吐槽老板,你可以写 “我感谢那些加班的日子,但现在我不熬了”—— 用个人经历带出辩证思考,反而更容易引发讨论。双轮驱动不是让你做 “缝合怪”,而是在别人的基础上,长出自己的东西。没有独特性,用户凭什么关注你?
📝 3 个真实案例,带你看双轮驱动怎么出爆文
光说理论太干,给你看几个我亲手操盘的案例,都是用这套方法做出来的爆文,或许能给你更具体的启发。
第一个是职场号,粉丝量不到 5 万的时候,做了篇《我删了领导的微信,第二天涨了工资》,阅读量破了 20 万。怎么来的?看竞品时,发现 “和领导相处” 的选题总爆,但大多是 “怎么讨好领导”。翻自己的用户反馈,好多人说 “领导总在下班时间发消息,烦得要死”。这就有了结合点 —— 别人讲 “讨好”,我讲 “反抗”,用 “删微信” 这个具体动作放大情绪,刚好戳中年轻人 “拒绝职场 PUA” 的心理。竞品给了 “职场关系” 这个大类,用户给了 “被打扰” 的具体痛点,加个反常识的角度,就成了。
第二个是母婴号,《3 岁孩子说 “妈妈我怕”,我没说 “别怕”》,阅读量 15 万 +。当时看竞品的母婴号,全在教 “怎么安慰孩子”,但自己的用户群里,好多妈妈说 “我越说别怕,孩子哭得越凶”。这就是用户反馈里的 “反常识” 信号 —— 安慰没用,那什么有用?去查了些儿童心理资料,结合妈妈们的真实经历,写了 “蹲下来问孩子‘怕什么’” 比说 “别怕” 更有效。竞品给了 “育儿技巧” 的方向,用户给了 “方法失效” 的痛点,用 “反套路” 的解决方案破局。
第三个是情感号,《结婚 7 年,我和老公分房睡了》,阅读量 30 万 +。竞品里 “婚姻保鲜” 的文章太多,但用户私信里总有人说 “分房睡后,我们反而不吵架了”。这和大家认知里 “分房 = 感情不好” 完全相反。于是就顺着这个点,写了 “分房不是不爱,是给彼此留空间”,里面全是用户私信里的真实故事。竞品给了 “婚姻” 这个主题,用户给了 “反认知” 的素材,用真实感打败了鸡汤。
你看,这些爆文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要么是用用户反馈给竞品选题换了个 “内核”,要么是用竞品的爆款方向,装了用户的真实故事。说到底,双轮驱动的核心就是 —— 别自己瞎琢磨,让竞品告诉你 “什么可能火”,让用户告诉你 “火的点在哪里”,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思考。
公众号选题难吗?难,因为它不是单靠灵感。但也不难,因为有方法可以复制。下次再愁选题,打开你的竞品列表和用户反馈表,试着用这两个轮子转一转,说不定下一个 10 万 + 就在里面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
🔗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