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 AI 写东西的小伙伴估计都有这感受,写出来的玩意儿 AI 味儿太重,想降降 AI 率,试了好多招都不管用。这 AI 率啊,简单说就是机器写的内容占比,太高了不光平台不待见,读者看着也别扭,感觉没温度、没灵魂。
为啥 AI 率就这么难降?其实问题多半出在 Prompt 上。很多人写 Prompt 的时候,要么太笼统,要么太生硬,就给几个关键词或者干巴巴的要求,AI 哪知道你想要啥 “人味儿”?它只能按最常规的逻辑、最标准的句式来生成,结果自然是 AI 感爆棚。
想让写出来的东西有 “人味”,得先明白 “人味” 到底是啥。说白了,就是像真人说话、真人思考那样,带点小情绪,有点小习惯,甚至偶尔出点小纰漏。不是说要写得多华丽,而是要让读者觉得,这东西是活生生的人写出来的,不是机器批量生产的。
📌 给 Prompt 加个 “具体场景”,让 AI 知道 “在哪儿说”
写 Prompt 的时候,别一上来就说 “写篇关于 XX 的文章”。你得告诉 AI,这东西是给谁看的,在啥场景下用。比如你想写篇关于育儿的心得,别说 “写篇育儿经验”,换成 “假设你是小区里带娃的宝妈,在宝妈群里跟大家聊聊带 3 岁娃的那些事儿,就像平时聊天那样,别太官方”。
这么一来,AI 就知道该用啥语气、啥词汇了。宝妈群里聊天,肯定不会用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 这种词,多半是 “我家那娃啊”“上次我试过” 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场景越具体,AI 生成的内容就越容易贴近真人说话的感觉。
就拿写美食攻略来说,要是想让它有 “人味”,Prompt 可以这么写:“你现在是个经常在朋友圈分享探店的吃货,要写篇去巷子里那家老面馆吃面的攻略,得说说面的口感,老板多热情,还有你当时吃的时候啥心情,就像跟朋友推荐一样”。你看,场景、身份、内容要点都有了,AI 写出来的东西想没 “人味” 都难。
🎭 让 Prompt 带点 “小情绪”,别搞得太 “冷静”
人说话哪能总是冷冰冰的?高兴了会夸两句,不爽了会吐槽两句,犹豫的时候会说 “好像有点”“可能吧”。写 Prompt 的时候,把这些小情绪加进去,AI 生成的内容也会跟着有情绪。
比如你想写篇吐槽快递慢的短文,Prompt 别写 “写篇关于快递慢的文章”,试试 “你网购了个急用的东西,结果快递卡在路上三天没动,你现在特生气,想在微博上吐槽一下,说说你等得有多着急,用词可以冲一点,但别太过分”。
AI 接收到这种带情绪的指令,就不会只是客观陈述 “快递很慢”,可能会写 “服了呀家人们,这快递是在半路旅游呢?我等这东西等得头发都快白了,急着用啊!” 这种带点抱怨、带点无奈的句子,一看就像真人写的。
不过要注意,情绪别加太满,太夸张了反而不真实。就像平时说话,再生气也不会每句话都带感叹号,偶尔来一句 “真的会谢”“绝了” 就够了。
🔍 给 Prompt 加 “细节”,越具体越有 “人样”
人说话的时候,总爱带点具体的细节。说 “今天天气好”,可能会说 “今天太阳特毒,晒得人睁不开眼,不过风挺凉快,吹着还挺舒服”。写 Prompt 的时候,多加点这种细节要求,AI 生成的内容就不会太空洞。
比如写篇关于爬山的经历,别只说 “写篇爬山的文章”,换成 “你周末去爬了附近的小山,写写过程,说说爬到半山腰的时候腿有多酸,看到山顶风景时有多惊喜,还可以提提路上遇到的一个带小狗爬山的大爷”。
这些细节就像给内容添了血肉,让它变得鲜活。AI 会顺着这些细节去扩展,写出 “爬到一半的时候,我那腿啊,跟灌了铅似的,抬都抬不动,心里直打退堂鼓。结果一抬头,看到前面那大爷牵着小狗噔噔噔往上走,我又不好意思停了” 这种句子,是不是就有那味儿了?
而且细节不用多高大上,越生活化越好。比如写做饭,提一句 “炒的时候油溅到手上,赶紧冲了冲凉水”,比单纯说 “我会做饭” 要真实多了。
🗣️ 让 Prompt “模拟对话”,别总是 “单向输出”
人说话很多时候是对话形式,哪怕是写文章,也像在跟读者聊天。写 Prompt 的时候,让 AI 模拟这种对话感,内容会更有互动性,“人味” 也更足。
比如写篇关于护肤的分享,Prompt 可以这么写:“你现在在跟闺蜜视频,给她讲你最近用的一款面霜,问问她平时护肤有啥困扰,再说说这面霜咋解决你的问题,就像平时聊天那样,有来有回的”。
AI 就会写出 “哎,我跟你说,我最近用的那个面霜巨好用!你平时不是总说脸干吗?这个抹上特滋润。对了,你最近还熬夜不?熬夜对皮肤伤害老大了” 这种句子,带着问句,带着关心,就像真的在跟人聊天。
这种对话感能拉近和读者的距离,让他们觉得不是在看一篇冷冰冰的文章,而是在听朋友分享经验。哪怕是写说明文,加一点 “你觉得这样是不是更方便?”“你平时会这么做吗?” 之类的句子,效果也会好很多。
📝 给 Prompt “留余地”,别规定太死
要是把 Prompt 写得太死板,比如 “必须用三个例子,每段不超过 20 字”,AI 生成的内容肯定很僵硬。人说话哪有那么多规矩?有时候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偶尔跑个题再拉回来,反而更真实。
写 Prompt 的时候,多加点 “大概”“可能”“比如” 这样的词,给 AI 一点发挥空间。比如写篇关于周末安排的短文,别说 “写周末上午、下午、晚上各做什么,每部分 50 字”,换成 “说说你周末一般咋过,大概就是上午干啥,下午可能去哪儿,晚上说不定跟朋友聚聚,随便聊聊,不用太规整”。
AI 就不会严格按照时间顺序硬凑字数,可能会写 “周末上午嘛,一般起得晚点,起来煮碗面,边吃边刷会儿手机。下午有时候去逛逛街,有时候就在家追剧,看心情。晚上啊,说不定朋友一个电话,就出去撸串了”。这种有点随意的表达,反而更像真人的口吻。
当然,留余地不是说啥都不管,核心内容还是得说清楚,不然 AI 可能会跑偏。比如主题是周末安排,就不能让它写成工作日的事儿。
✏️ 写完后 “手动改改”,给内容 “加层滤镜”
就算 Prompt 写得再好,AI 生成的内容也不可能完美。毕竟机器再智能,也摸不透人的那些小习惯。所以写完之后,自己得手动改改,给内容加点 “个人印记”。
比如把长句子拆成短句子,人说话很少用一长串从句。看到 “在阳光明媚的星期六的早晨,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前往位于城市边缘的公园进行野餐活动”,就改成 “周六早上太阳挺好,我跟家人去城外公园野餐了”。
再加点口头禅,比如 “说实话啊”“你猜怎么着”“我跟你说”,这些词能瞬间增加 “人味”。还有,偶尔来个小错误,比如 “那地方离这儿不远,大概也就三、四公里吧,哦不对,好像是五公里”,这种小小的自我纠正,看着就特真实。
也可以删掉一些太规整的词,比如 “首先”“其次”“最后”,换成 “先说个事儿”“再就是”“还有啊”。这些小改动花不了多少时间,但能让 AI 率降不少。
想让 AI 写的东西有 “人味”,关键就在 Prompt 里下功夫。别把它当成冷冰冰的指令,当成跟朋友说事儿那样,告诉它在哪儿说、啥心情、说点啥细节,再留点心自己改改,AI 率肯定能降下去。
其实写东西嘛,最重要的是让读者看得舒服、有共鸣。“人味” 不是啥玄乎的东西,就是真实、自然。多试试这些方法,慢慢就找到感觉了。
【该文章由diwuai.com
第五 ai 创作,第五 AI - 高质量公众号、头条号等自媒体文章创作平台 | 降 AI 味 + AI 检测 + 全网热搜爆文库🔗立即免费注册 开始体验工具箱 - 朱雀 AI 味降低到 0%- 降 AI 去 AI 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