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华

简介: 小简介
许多人认识周博华,除了从她曾经发行的三张个人专辑,更因为她编曲及演唱了华浯版的《心经》。近年来,舞台上少了周博华的身影,因为她选择将时间和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与制作上,乐得做一个平实的音乐人。
  从古典转向流行
  周博华自小就很喜欢音乐。「小 更多>

小简介
许多人认识周博华,除了从她曾经发行的三张个人专辑,更因为她编曲及演唱了华浯版的《心经》。近年来,舞台上少了周博华的身影,因为她选择将时间和精力放在音乐教学与制作上,乐得做一个平实的音乐人。
  从古典转向流行
  周博华自小就很喜欢音乐。「小时候一家人出外游玩,妈妈总会高歌助兴,我们四姐妹便帮忙合音,或来个大合唱。升上中学,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声乐老师一直游说我学钢琴提升自己,但我不想增加家里的负担,不曾向父母提起这件事。老师还以为是父母不允许我学琴,一天竟亲自向他们提出了请求。」周博华缓缓道出与音乐结缘的经过。「虽然最终有机会学钢琴,但对我而言,那却是一段艰辛的过程。因为这么『老』才学琴,手指都僵硬了,加上家中没有钢琴,哪里可以练琴便往哪里去,也无法计较钢琴是否老旧走音。」
  老师对周博华的期望很高,一心想栽培她成为接班人,还鼓励她到意大利深造。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老师并不让他们接触流行音乐。学了多年声乐,周博华渐渐发现原来自己一直与同龄朋友脱节。当时民歌、新谣风靡校园,放开自己后,她发现自己其实更喜欢流行音乐。她毅然放弃学习古典音乐,转而唱流行曲,结果引起老师的愤忿大怒,骂她是叛徒。
  「老师气了我很多年,常常用我来做反面教材,所以虽然毕业了好多年,在学校还是『鼎鼎大名』。」
  回首往事,周博华虽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决定,但对于断了这分师生缘,她却有无限的婉惜。
  虽然热爱唱歌、喜欢音乐,但周博华从来没有发过明星梦,当上歌手是意料之外的事。
  平常心面对得失
  当时她专注于歌曲创作,还参加了激荡音乐工作坊,与一班音乐爱好者到处发表歌曲。后来她尝试写歌寄到唱片公司,结果唱片行老板听了示范卡带后,十分赏识周博华的声音,希望找她签约。她却由于当时对娱乐圈的印象不佳而拒绝。二年后,唱片公司又找上她,周博华因为公司答应让她唱自己的创作而心动了。
  当上歌手后,站在台上面对千万人群,周博华却感到心中有一分孤独。回想与「激荡」的同伴们跑团时,大伙共同进退,如今自己却是「孤军作战」,加上身为公众人物,一举一动皆受人瞩目,更让周博华觉得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由。「虽然心有凄凄焉,但我很珍惜这个机会,同时也感到很压力,因为本地创作尚未获得重视,不知这条路可以走多久?」
  果然,后来公司对销售量有所要求,要她翻唱别人的歌曲,即所谓的「口水歌」。周博华大感无法在公司继续自己的理念,便提前与公司解约。
  「当然,歌唱生涯中还是有一些比较美好的回忆。从台湾受训回来后,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身分,后期更得到大家的接受及肯定,自然感到十分开心。但我总觉得,站在舞台上就要对自己、对大众负责。或许有些人认为唱歌只是一种娱乐,不必那么认真,但我认为不能小觑歌曲对大众造成的影响。」
  由于觉得自己不适合水银灯下的生活,周博华转向幕后当制作人、音乐老师,希望平实的和大众接触。虽然歌手生涯只是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她并不后悔曾经走上这条路,因为这段日子让她扩大了生活层面,开阔眼界,学习良多。
  许多人向往灯光璀璨的舞台,周博华却急流勇退,她可舍得?
  「歌星要跑宣传、要包装自己、要照顾形像,这不是我要的生活。」缓缓摇了摇头,她接着说:「公众的掌声并非属于我一人,今天给了我,明天可以给别人。当下得到掌声就已足够。」
  中学时期参加过无数大小比赛,周博华对于得失十分看得开。她很明白,不论过去多么风光,曾经不代表永恒。「我不是太在乎名利,所以没什么舍不得的。」
  踏入娱乐圈初期,看到有些艺人为了争名夺利各出奇招,周博华不愿牵涉其中,常常远离复杂的小圈圈,却被贴上「高傲」的标签。司博华本着清者自清的态度,也不争辩澄清,反而让一些艺人当成榜样。
  就连在创办音乐学院的初期被人误会,名誉受损,周博华也将之当成一种磨炼。她说:「嘴巴是别人的,我无法控制,唯有等待水落石出的一天。」
  有佛法就有办法
  周博华自小在佛化家庭成长,常常听母亲分享佛理,在潜移默化下养成了坦然豁达的性格。周妈妈18岁即皈依伯圆长老,常跟随长老四处讲经。母亲的许多奇妙经历,周博华正好是见证者,因此对佛法深信不已。
  她记得小时候怎么也无法将大悲咒背诵起来,母亲便教导她向菩萨许愿:果然,心愿一许,咒文很快就背诵起来了。
  「我的母亲静坐功夫很好,心定神宁之下有一些预感能力,所以常常有人来找她解惑,指点迷津,母亲便指导他们布施、做功德。常常也会有有一些脚部糜烂,久医不好的年长者来找她.母亲一边为他们清洗伤口、一边念诵大悲咒,不可思议的是,清洗数次后,病情便渐渐好转。」
  由于深感佛法之好,从小到大,每当有人向她传道时,周博华都十分坚定的说:「我是佛教徒。」也因为对佛法有很强的信念,周博华在孩子满月后便带去皈依,法师有所不解,怕孩子长大后会对家长有所怨言,往往请她三思。她认为既然知道佛教是好的,能让孩子受益不浅,在孩子小时候就为他们开辟一条正道,总好过让他们自己摸索。「孩子长大后若认为佛教不适合自己,那时才改变信仰也无妨。」
  多年前,周博华受邀在星云大师万人弘法大会上献唱,她决定为心经谱写流行曲,并在大会上演出。当时准备时间非常有限,加上心经非同于一般流行曲,令她绞尽脑汁。她连忙向菩萨祈愿,果然韵律自动涌现脑海,顺利完成了这首曲子,因此她说:「这首歌是菩萨写的。」
  她十分认同将经咒谱曲让佛法更生活化,「音乐比较能打动人心。基督教活泼轻松的歌曲就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若将经咒谱上适当的曲调,可能可以改变人们对佛教是『死气沉沉、是老年人的宗教』的看法。
  「无论如何,宗教音乐必须清净、舒服,方能感动人心。尤其在为经咒谱曲时,要有庄重的心态,所谱写的音乐要庄严。佛曲则可以活泼、轻松,但谢绝饶舌、摇滚,或是刻意追求潮流。」
  周博华完全不同意「舞曲大悲咒」或许能接引摇头族的说法,「摇头族听再『舞曲大悲咒』也不会被感化,因为他们只为了摇头,根本不会注意内容,而且在舞厅播放佛曲是不尊重佛教的做法。 『佛法生活化』的口号不能被滥用。」
  询问周博华在做早课时,唱诵的是否是自己编写的心经?她笑说:「不,因为那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我宁愿多念诵几句经咒。」许多人都期待着周博华的新创作,她却谦虚的表示自己的心还不够清净,不够资格深入编写佛曲。
  周博华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发现唱歌也讲究身心合一,因此灵机一动,将自己静坐调心的心得落实在音乐教学上。「都市人生活步奏快捷,我发现许多学生匆匆由他处赶来上课,身体仍处在紧绷状态,不能很好的发声。所以我在上课的前lO分钟会教导他们调身调息的方法。」
  她解释,并非以宗教法门指导学生练气,只是让学生放松身体,放开杂念,观想自己处在宽阔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最后收摄心神。她发现这个方法对一些学生很有效,每次练习后,学生们能唱出之前所达不到的音阶或水准。
  期待着周博华的「复出」,她却表示自己并没退出舞台,「我不是什么红歌星、superstar,我只是一位平凡的歌手,若有人记得我,请我去唱几句,只要因缘具足,我很愿意与大家分享音乐的喜悦。」
  台前到幕后,因为有佛法的陪伴,周博华一路走来,豁达自在。(采访:吴慧斌 摄影:陈民杰 图片提供:周博华 《福报》第28期 2004年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