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坦2013全新专辑《迁徙》
音乐旅途分水岭 独立态度探寻更多可能
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日夜兼程,只为了回到或者去往,兑现那个永恒的承诺,用振动的羽翼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成长。
从南方燥热城市武汉出发,逆风而上北方,《黄金时代》时代里的达达小子,《少年故事》阶段的记录者,再到成立Whouse白房子工作室呈现《Easy》独立面貌,彭坦的每一次转变看似平稳,却险流暗藏。世人皆道少年得志,看见的只是羽翼光华,其中艰难困扰,并不足以为外人道。2013年,彭坦签约摩登天空,推出阔别三年后的全新录音室专辑,由爱人春晓担任造型指导和摄影师,呈现一部候鸟自白书,裸寒真空中音乐凝为沙,卷为浪,泛起金色流光指引飞行方向,是以名为《迁徙》。
迁于斗室,徙于天空,一段忠于自我的旅程
《迁徙》的完成日期正好是彭坦来北京的第十二个年头,十二年一轮回,在新的起点上,终要为乐迷提供一个答案,候鸟远飞,是听从内心召唤?风格转变,这一次又会将他带向何处?太多问题需要解答,而彭坦说:答案只在音乐里。
轮回过后迷惘消散,音乐早已成为不可分割的存在,做为承载着彭坦个体化思考的结晶,《迁徙》记录了当下,未知,将探索的碎片集合,全新的音乐风格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他再次闯入一片更具有想象力的音乐领域,重新拾回乐队形式,从词曲,编配,录音到后期制作的亲力亲为,呈现出一部以器乐音色设计,旋律编排营造氛围的全新音乐作品。专辑中随处可见的古早年代摇滚的片段、英式摇滚的精致招式,都挡不住这种野心的渗透。这是一个音乐人对自我的再次创造。不同与常人对独立音乐的理解,对彭坦来说,独立音乐更像是态度与技术的终极结合,音色质感和编曲逻辑被得以十足重视和反复推敲,为了得到理想中的声音质感,不光在后期制作时打破了时长记录,甚至改变了录音师们的通常工作模式,拿彭坦自己的话说:工作室门口的竹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三年一旅途,没有狂风暴雨也足够耗其心智,人们还在怀念南方和煦阳光下的青春少年时,彭坦却悄然成长,航向了未知之境。《迁徙》里的彭坦是决然而笃定的,蓄发,黑白影像,眼神从容,平和里蕴藏风雨欲来的气场。而由南往北,由表及里,由跃动的少年情愫到沉稳的个人化表达,这一次的转变不仅仅是体肤表象,更体现在《迁徙》的创造,前行,革新之内核。
首发单曲《墨荭潮》 拉开奇异景观序幕
墨荭潮,字典里查不到含义,连维基百科也无法解释,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概念,简单到只是一个现象,复杂到语言不能形容其三分。
数字化过剩的时代,个体的存在被稀释成一连串黯淡的叹息,《墨荭潮》开篇的清浅吉他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首典型的彭氏情歌,紧接而来却是鼓机以大段快速机械的loop烘托出紧张氛围,厚重的贝斯律动与鼓点严密扣合,强烈的反差勾勒微观个体与宏观世界之间的拉锯战。中间的solo部分打击乐与合成器层层堆叠出席卷而来的音色海浪,磅礴呼啸,如同横扫海面吞没一切的海上风暴,听者的情绪被冲至浪尖,身不由己的被推动着起伏,solo过后大部分的乐器都被撤掉了,彭坦平静的声音使得歌曲后半部被赋予了一种缓慢流动的美感,对于内在更深层次的思考弥漫各处. 流动的感知构成了生活,而音乐忠实的折射出其中玄机所在。
第二波主打《美丽山》 迁徙进行曲
《美丽山》的创作灵感源自于2011年末,一部名为《one year in tibet》的纪录片打动了正在创作新专辑的彭坦,加之多年来听到和看到的关于西藏的音乐,图画,传说,觉得是时候亲自去一趟了,而这首《美丽山》,在旅途中顺应而生,描述了对于这次旅途的期待和想象,在那里举手就能摸到天空,俯首就能听见灵魂。自海洋耸立的巨石直至天空,终年不化的雪山,永不干涸的河谷,稀薄的空气,荒凉的旷野,零星的篝火,繁华的星空,孤寂的公路蜿蜒没有尽头,路边的玛尼堆旁生长的格桑花和风马经迎风摇摆,人们在田间劳作,生活艰辛但是满足。这一切都在彭坦的旅途中由想象变为现实。《美丽山》在这张专辑中就像一只年轻候鸟即将开始第一次迁徙前的憧憬,未知的感觉让人兴奋,全无对疲惫和危险的应对。人生中许多事情就像是要非发生不可一样,真的到来时可能并未准备好,但那股不顾一切,动起来吧的感觉是最无法形容的美好。
在《美丽山》宏大音乐感觉之下是对触摸真实生活场景和个体存在之感的想象,“痛苦”一词从来不是出自身在其中之人的口,“忧伤”也只会在特定人群中罹患,唯一可以解释困惑的途径就是行动,只有真正的踏足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解答。而来自英国的新锐导演Thomas Hicks,敏锐的捕捉到了彭坦脑海中关于美丽山的种种画面,以真人动画的形式,呈